《牧歌》:

在牧歌声中唱响家国情怀

作者:徐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徐鲁

青岛出版社

 

  《牧歌》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一代少年和他们父辈的成长故事。作者董宏猷在创作谈里说过一句话:“牧歌般的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人的牺牲与鲜血,换来的蓝天白云,雪白羊群。”所以他要书写的,不仅仅是新中国和平蓝天下的少年们牧歌般的生活,同时也有少年们的父辈抗争与奋斗的悲慨战歌,和那一代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我们从小说里能清晰地看到这样两条叙事线索。

  《牧歌》写的是一支少年合唱队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牧歌》里那些诞生在不同年代里的乐曲,是少年江南和他的童年伙伴们成长中的“精神养分”。这些凝结着祖国血与火的命运的战歌,每一首都是时代的声音,都是现实生活的歌咏,所以它们和现实生活一起,用跳动的音符、激越的旋律呼唤和影响着这些少年的精神走向,也引导着一颗颗少年的心,从狭窄、犹豫和脆弱走向了博大、坚定和坚强。音乐贯穿这部小说的始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音乐小说”所具有的涤荡人心、润物无声的魅力。

  《牧歌》的故事以长江边的武汉三镇为背景。董宏猷熟悉老武汉的历史掌故、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情,所以,这部小说里,除了音乐占有较大比重,还有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老武汉的地域文化和市井风情。长江码头上高亢的号子声,滔滔大江的浩荡水声,江汉关的悠扬钟声,老汉口市井里巷的叫卖声,还有各种习俗、名物、小吃、方言……这是一幅充满烟火气息和码头文化色彩的乡土风俗画和“浮世绘”,也构成了一群少年的真实生动的乡土背景、日常生活环境和丰饶的成长土壤,同时也是小说所要呈现的家国情怀的一部分。

  《牧歌》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的叙事方式,在小说最后一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回放”了江南的爸爸与戴安澜将军和远征军的故事。至此,《牧歌》的两条线索的叙事才算全部完成。我觉得,把江南爸爸的故事做“后置”处理,这种结构方式甚是巧妙,既避免了把父辈们的故事提早讲述有可能会“喧宾夺主”的问题,同时也给整个故事安排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使小说具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