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阅读:涵养科学素质 点亮创新之光

作者:苏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作为连接知识与大众、科学与生活的重要纽带,科普阅读既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关键路径,更是服务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其重大意义和深层价值贯穿于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整个进程。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2035年要达到25%,而科普阅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工程。因为,科普阅读既可降低公众对科技的认知门槛,又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还能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使得科学素质的提升成为全民可参与、可积累、可收获的日常行为。

  创新的根基在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科普阅读正是培育创新文化的源头活水、点燃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一智慧火花的关键。当无数公民个体的科学兴趣被激发,创新的土壤就被厚植,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就能形成,就可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和创造动力。

  从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来看,科普阅读起到了实施这一战略的隐性支撑作用。一方面,科普阅读能为科技创新培育强大的后备力量——今天在科普阅读中畅想“中国空间站”的孩子,或许就是明天攻克航天难题的科学家。另一方面,科普阅读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60多年前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当年他想象的那些科技新产品今天都已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阅读架起了科技与大众、创新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其覆盖的广度与渗透的深度,直接关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当前,科普阅读迎来多重机遇,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专门增加“科普活动”一章,激励全社会通力开展包括科普阅读在内的各类科普活动;教育部等十八部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这些都为科普阅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和有利条件,使得科普阅读动能持续强劲,内容供给不断多元化,阅读覆盖领域日益广泛。

  但是,科普阅读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高质量原创科普读物仍显不足,科普读物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创作队伍出现断层,新一代科普作家还没有形成强劲梯队;阅读推广模式不够丰富,大多数活动仍以“书单推荐”为主,缺乏后续的阅读指导;科普阅读资源供给不均衡,优质科普读物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农村、偏远地区科普阅读资源仍然匮乏。这些都需要每一位科普工作者通过身体力行的努力去解决、去改善、去弥补。

  笔者长期从事科普出版和科学传播工作,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动科普阅读活动开展。自2017年始,笔者分别在《科普时报》《中国科技教育》《前瞻科技》《发明与创新》和《学与玩》等报刊上开设科普专栏,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普读物,阅读自然世界,阅读社会人生,增长知识才干,提升科学素养,先后出版了《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青诗白道真言》《万千肖像动心扉》《“青”声说科普》等科普著作。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成员,笔者每年深入基层一线,给广大青少年和居民做题为《科普阅读是人生性价比最高的投资》《热爱科普阅读,提升科学素质》等科普讲座,建议家长多在科普阅读上给子女投资,让自己的孩子在以下7个方面多受益:增长科学知识,培育科学兴趣,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伦理,丰富科学涵养,接受科学洗礼,培育科学情怀。另外,我还应邀参加“首都科普好书”每年的策划、宣传、推广活动,担任“新发现·科普书单”的评审、推介工作,于2025年初参与策划“科普阅读1000项目”等等。期待以此推动科普阅读常态化、生活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内容创作—产品开发—传播推广”的完整链条,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科普阅读推广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耐心打磨内容,以志趣引导阅读,以推广播撒火种,以创新拓展渠道,以协同凝聚合力,让科普读物走进千家万户,让科学文化凝成大众基因,让科学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有感于斯,谨填《浣溪沙》词一首,以表情怀。

  “科普扬帆引远航,书香喜阅意深长,好奇心启探知忙。创造思维同培育,创新活力共激扬。全民素质促增强。”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