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花城文学周举办系列活动

文学创作与阅读,“去辽阔处”的接力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沿着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所述的足迹,从岭南花城奔赴北疆阿勒泰,文学阅读与心灵旷野共赴一场山海之约。9月13日至19日,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主办的“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活动在新疆阿勒泰举行。从岭南到天山,横跨数千公里,文学与阅读将花城广州与雪都阿勒泰连接在一起。


  写不尽的天山风景


  在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活动中,无论是新作发布,还是经典重读,都让天山风景直抵心灵。很多以新疆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或在《花城》杂志发表,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历经沉淀成为经典。2013年,作家王蒙描述新疆生活的《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在《花城》首发;2015年,这部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王蒙表示,与新疆的邂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他“从人民当中,从生活当中,从雪山、戈壁、绿洲、草原上获得了无法剥夺的快乐,获得了原来没有的沉稳与从容”。

  新近出版的《遥远的阿合别勒》是新疆作家嬴春衣以亲身经历为创作源泉,讲述荒山开垦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山乡巨变中的奋斗姿态。嬴春衣说:“我以为最美的风景皆在别处。等离开了那座山,站在远处回望,才发现,我本来就站在最美的风景里。”

  河北网络作协主席何常在表示,《遥远的阿合别勒》叙述的荒山开垦生活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说:“这部富有地域性的作品写下翠山山乡巨变的过程,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哈萨克族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的家乡就在阿勒泰的克兰河畔,他在散文集《克兰河畔》里,书写了牧民们的悲喜人生。“几代人的生命好像全用来丈量一条河,故乡是我长期以来创作的文字和故事的背景。”巴燕·塔斯肯说。


  文学IP跨界生长


  花城出版社积极与文学平台、影视机构合作,为作品提供更完善的IP化途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之“闪亮之夜”发布了“番茄小说×花城文学”共创计划。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介绍,花城出版社与番茄小说将互相开放出版和阅读平台,共同推进IP 开发与内容焕新,回应出版业变革中的机遇。

  本次活动以“文化润疆、文学IP化、新大众文艺”为核心,展开一场跨越边界的对话——关于文学与地域的共鸣、传统与创新的接力、专业创作与大众书写的美美与共。“闪亮之夜”发布的花城文学IP推荐榜,涵盖了40部文学IP,包括众多优质的粤港澳大湾区题材和重磅新疆文学作品。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以文字捕捉新疆大地的光,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循着这些光,来到文学的世界,来到阿勒泰。张懿表示,文学是影视的沃土,影像是文字的新生,《我的阿勒泰》就是文学作品IP化的优秀案例。

  《我的阿勒泰》的影视传播与文学阅读相互辉映。无论是阅读文学原著的想象之旅,还是影视改编作品所呈现的形象艺术,均在李娟故乡阿勒泰的大地上产生深刻反响。《新疆日报》记者任江说,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对故乡的眷恋与自豪,不单是对阿勒泰的自然风光进行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何坚韧地生存。


  让贴近生活的作品破土而出


  新疆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说:“阿尔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而文学是让石头说话、让石头发光的艺术。”

  “文学,让我们去辽阔处,抵达无尽的远方。”广东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深入阐释了文学的辽阔与永恒。“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是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相聚和对话,它既是新疆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

  文学周系列活动上,花城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与评论家名单揭晓。新一届签约作家、评论家将诠释“去辽阔处”的精神取向——穿行于经典与现实、传统与都市之间,用非虚构重建田野现场,在文学中开拓新的疆域。“花城出版社将继续推动粤新两地的文学互动,助力更多扎根大地、贴近生活的作品破土而出,让文学成为照亮远方、温暖人心的力量。”张懿说。

  在阿勒泰市区的克兰河边,有一家名叫“阿勒泰的角落”的旅行书吧,一层书架最显眼处,摆着刘亮程和李娟的作品。“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向往诗和远方的旅行者,都能在这里体验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志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