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难穷尽,智能有边界

作者:陈德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人工智能专家,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了三位人工智能专家,这极大提升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力。2025年,DeepSeek等大模型掀起又一轮AI浪潮。毫无疑问,AI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但AI是无所不能,还是有能力边界,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以其20余年的学术积淀,用《人工智能的边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构建起一座破除技术神话的理性灯塔。该书从人工智能在15个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教育和管理等领域的赋能说起,再介绍囊括身份识别、自动驾驶、音乐智能等九大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向读者展示了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同时,该书也指出人类思维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AI所不擅长的灵感和直觉。

  组成该书的三个部分:AI能做什么、AI不能做什么和AI的未来,层层递进,层次分明,而且全书没有公式,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该书涉猎广泛,信息量大,如AI不能做什么,就从情感、自主发育等10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而AI的未来则从人机混合、具身智能等12个部分反映了作者不偏不倚的思考。作者不仅赞扬大模型等前沿AI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也提出了他的观点:大模型和人类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不同。低能耗、可持续AI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满足特定领域应用的小模型可能性价比更高。

  AI可以比作孙悟空,虽然有七十二变,但其能力半径始终受限于人类设计的算法框架。大数据是难以穷尽所有可能的,因为可能性是无穷的,采集的数据是有限的。即便AGI能通过图灵测试,也无法像人类那样具备元认知能力,这恰是AI无法突破的边界。此外,现在的AI技术好像是神经网络或深度学习一枝独秀。神经网络虽然学习能力强,但是总体上可解释性差、推理能力不足。希望未来多种AI方法都能得到发展,并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更强的AI技术。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AI的局限,更在于指引人类如何利用边界创造价值。正如作者指出:由于人类决策的复杂性,人工智能学者可能缺乏有效方法将其内在的初始元显示和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做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比现在的更好,能耗更低、学习能力更强、推理能力更强等。下一代AI还应能体现人机协同和人机合一的智慧,形成集大成智慧于一身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