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艺师》
从心里长出树开出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法〕索尼娅·布雷斯勒
福建人民出版社
人们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近看到的《福建陶艺师》中法双语版确实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它让人们从一个小切口,看到一个心灵大世界。
作者索尼娅·布雷斯勒是法国作家、汉学家、出版家,2024年6月荣获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福建陶艺师》的创作源于获奖后,索尼娅和其他几位获奖者一起来到福建的一段新鲜体验,以及一件签名底款手作建盏的传奇经历。《福建陶艺师》作为小说,兼有散文诗、行走笔记等特点,可以看到作者用诗性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真切感受,用超越文化、语言的姿态关怀人的生存状态、普遍意义,这些会让人想起大江健三郎继承的日本私小说的传统。
一部好作品,是不刻意、浑然天成的,有如从心里长出树开出花,有根脉,有浸润绵久的感动人心的力量。《福建陶艺师》以第一人称叙述。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代入感很强的语境氛围感动,“沉醉不知归路”,在富有张力的文学表达中看到了一个枝叶葳蕤、鲜活绽放的灵魂,敏感、细腻、丰盈,有温度,有毛茸茸的触感。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独立出版人,索尼娅2017年起担任由玛丽·居里等人于1920年创立的法国大学女性协会主席,在巴黎教书、摄影、彩绘、素描、阅读、策划、编校、跳舞、唱歌、欢笑……“在这个六月离开巴黎是一种必然,对我来说,这是生命的一种迫切需求,只是当时我还没意识到”,她来到中国。
“是时候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没能再去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迷失,也有过自我的找寻。我爱中国,爱她的丰富多彩,爱她众多的人口,爱她的各种表现,爱她的快节奏,也爱她的慢生活,爱她独特的味道,爱她迷人的香气……”
索尼娅对中国的爱是真挚的,静水深流般,就像书中李白和老子说的“你的灵魂是中国的”。
作品中的人物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地是真实的,时空却是穿越千年的,情节是虚实互藏、有无相生的,虚构与现实、诗意与哲思水乳交融。老子和李白不时出现在作品中,仿佛是索尼娅的分身,代表了哲学思考和诗意表达,是她心灵世界的重要部分。他们住在她的心里,跨越千年与她呢喃细语,或者说化为她的灵魂自言自语。一个想“坠落得无比的温柔又无比的激烈”的“我”来到了所爱的中国,来到了福建,在福建的山山水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找回了“精神上的自由”,回归本真。
从“塑造命运”到“命运征兆”,故事没有太多的枝蔓。陶艺师象征古老技艺的传承,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本质超越时间的方法,一种抵抗快速变化的艺术。陶艺师的作品是灵魂的碎片、无声的诗,是瞬间的永恒。在漫长的邮路,那个象征着爱与美、命运的陶器被弄丢,然后又回到它诞生的地方,实现了自我闭合的命运循环,如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许是因为不可抑制要回去,把弄丢的物质的陶器找回来的冲动,灵感就像一个蓄满动能的火山汹涌澎湃地喷发出来。《福建陶艺师》更像是索尼娅通过文字书写、图像表达找回的一个精神陶器,充盈着纤秾情感和对世界、人生、自然、文学艺术的思考。
“我的心隐隐作痛,一想到要离开这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永恒气息的地方,就感到万般不舍”“就像是从一个温柔而又历史悠久的怀抱中慢慢抽离”,那种疼痛就像从心里长出的树开出的花被割破流出汁液的疼痛,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索尼娅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眷恋,对中国古老文化、古老智慧的精神礼拜,这样的中国故事是会呼吸的鲜活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