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分体史》

书法史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谢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邱振中 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由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邱振中担纲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书法分体史》是一套特色鲜明的书法史读物。该书按照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五种书体分为五卷,每卷均单独论述一种书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书体的多样性是书法史的重要现象,可以说是书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整个书法史可依照书体的发展状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期是书体发生、发展、演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三四百年就有新的书体产生;后期是书体稳定时期,没有新的书体出现。这个现象必然引发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书体在前期演变如此剧烈,汉字的书写规范如此不稳定,而在后期又是如此稳定?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折?这些都是书法史学者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依时间顺序讲述书法史有时会形成一些困难:虽然书体在早期是依次出现的,依次论述书体演变是合适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新书体产生的同时旧书体也在发展,并没有消亡,所以往往在一个时段要处理多种书体的发展情况,而一种书体连续的发展脉络就只能分散在著作的多个章节里,读者较难得到某个书体发展的整体印象。《中国书法分体史》正是为解决这个困难所作出的新尝试。单独论述一种书体的好处在于,读者对这种书体的发展脉络会有更完整和清晰的认识。不同书体的形态和书写规范大不相同,隐藏在笔法动作背后的书写规律也不一样,由此带来的审美标准差异巨大。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不同的书体有其自身的发展理路和逻辑秩序,有不同的产生时间、产生环境、产生原因和成熟时间,也有不同的高峰和低谷时期及其背后的缘由。在一卷书中,将某种书体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论述,是这套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的新路径和新的写作方法。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套新书获得关于这一种书体的更完整的书法史知识。

  当然,如果是关于某种书体的书法史单行本读物,只论述这种书体的历史,又很有可能见树不见林,无法让读者了解这种书体和其他书体的关系:它是如何在其前导书体中产生,又是如何孕育后继书体的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就得不到深入探讨。而这套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各卷分开是单个书体的专门史,各卷合起来又是整个书法史的全面论述。书中的《总序》对书体的发生、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有一个总括性的论述,为整套书构建了一个大框架。在各卷的正文中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相关书体和本书体的关系,各卷之间相互呼应,有很好的衔接。如果读者能通读整套书,就能发现分册讨论的书体发生、演变的问题,合起来就是书体演进的全貌。这样读者既能获得单一书体发展的历史知识,也能获得全面构建各书体之间关系的历史认知。我认为这套书在深入研究单一书体和综论各书体联系这两者之间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此外,这套书还具有资料丰富、论述翔实、时有创见等很多优点。书中所用的文献资料较多且涵盖面广,特别是对新的考古发现材料的重视和使用,体现了很好的学术性。新材料的使用往往带来新的思考,触发新的问题,并引发新的见解,所以书中常有新创见就顺理成章了。例如《隶书卷》中引用了最新出土的海昏侯墓的书法材料;《楷书卷》中将楷书发展和印刷字体之间互相影响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揭示出来,发前人之未发。书中这样的亮点还有不少,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枚举。

  在此之前,江西美术出版社秉持书法出版初心,着力构筑书法文献和书法学术出版高地,精心打造出《中国书法全集(130卷)》《八大山人书法全集》《黄庭坚书法全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书法主义文献丛书》等在全国出版界和书法界引起较大反响的精品出版物,而《中国书法分体史》又在既有的高地上矗立起一座新的高峰。读者朋友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精品出版物来展开一次关于中国书法的美妙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