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史》(十卷本)

探寻人类文明生活“第二起居室”

作者:王余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王余光 熊静 吴永贵 等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25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上呼吁,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明确指出“对于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之人,才能将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中国的图书馆学”。自此之后,经过几代图书馆学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现代图书馆学走完了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自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起,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与整理理论;以清末西学东渐、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传入为起点,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在中国生根发芽,一代图书馆学家完成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历史使命。数千年来,一代代爱书人聚书万卷、丹黄不辍,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关于书的学问最为绚丽的篇章。

  随着学界同道对“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发感到推进“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紧迫。2013年初,笔者向国家社科基金委提交了“中国图书馆学史”重大项目选题,并于2013年11月获得立项。202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将该项目的结项成果按照出版规范加以调整后,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并于2022年3月正式获批。

  《中国图书馆学史》全书共分十卷,分别为:《绪论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图书馆学史》《隋唐五代图书馆学史》《宋辽夏金元图书馆学史》《明代图书馆学史》《清代图书馆学史》《民国图书馆学理论》《民国图书馆学教育》《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民国图书馆学学者》《民国文献学学者》。

  第一卷分为《绪论》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图书馆学史》两部分。《绪论》重点解决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阐释我们对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史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确立研究的疆域与边界,构建全书总体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图书馆学史》至《清代图书馆学史》,属于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古代部分。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关于藏书的文化传统,是滋养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的土壤,而系统的西方学科理论,奠定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化、体系化的基石。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中关于藏书建设、整理、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是中国图书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文化土壤与特色所在。因此,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将古代图书馆学划分为5个时段,分论每个时段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成就、代表人物,重点梳理各时段藏书管理与藏书整理思想、理论。

  民国是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有对传统藏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与继承,更有随近代学科体系建构而形成的新领域、新思想;也是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形塑学科体系结构、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这一时期学人、著作不断涌现,学术团体、学科教育等学术建制的萌芽与成熟对于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同样应当进入学术史的范畴。而学人、著作是学术史的“主角”,以

  人为纲,学案体的写法更利于展现学派、学术发展之内在关联。故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分,以契合民国图书馆学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写作思路上,采用总分式结构。以一卷的篇幅总论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背景、理论进展、学科建制;再以四卷的规模,择取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学术团体、图书馆学与文献学学者等不同侧面,多维度展现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面貌与主要成就,力求揭示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构与转型的路径及其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领域,许多基本概念尚存争议,学科史的研究框架与内容亦无成例可循,本书的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限于学力、时间,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诚盼学界同人不吝批评,就书中涉及的问题与我们展开讨论。

  《中国图书馆学史》(十卷本)的出版,仅是我们为上述目标所作的初步努力,而学术史的完善,仍需更多关心图书馆学的发展、深入理解“中国的图书馆学”内涵的学者共襄其事。我相信,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生活的“第二起居室”;“中国的图书馆学”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