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
致好奇心 永不熄灭的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方方 马玉国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缘起于在北京大学主持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的科普课程,然后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大中贯通课程再次精进修改,最后浓缩为这套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科普书籍,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我要感谢能有机会参与本套科普丛书的编写。面对着中学生年轻、稚嫩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自己:那个醉心于“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对科学和未来充满好奇的自己,那个为化学反应和数学公式着迷的自己,那个每次期末考试后忐忑不安的自己。
从中学到大学,从家乡到国外再到北京,我的人生轨迹似乎与科学研究紧紧相连,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细分。每天忙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阅读文献、指导学生、参加答辩、开学术会议……为学生们的论文被接受或被拒稿而欢呼或沮丧。偶尔也会跳出日常工作,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所做的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所以,参与本套丛书的编写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追溯本源、重返初心的过程。“看清来时路”,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研究的知识的本质呈现出来。
对于年轻的你们来说,希望这套丛书能提供一个“瞥见将来”的机会,帮助大家认识到中学所学的不同学科,如何在未来汇聚成解决问题的智慧源泉。更清楚地认识到,每日学习的真正意义。
这套丛书汇聚了北京大学多个院系的老师和同事的心血,带领大家探索生命的化学、机器人的奥秘、火山的壮观、环境气候的变迁、显微镜的奥秘,以及宇宙的浩瀚。更特别的是,这套书还融入了人文艺术的元素,带你领略中日法文化艺术的互鉴,以及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艺术探秘。事实上,知识本身是一体的,学科的划分是人为划出的界限。许多基本原则在不同领域都是一样的,而我们对未知事物、未解难题的探索也是无界的。科学家坚信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是进化的源泉,这套丛书也希望传递多样性的理念。各位同学有着独特的才能,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像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源泉,国家和人民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业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所讲授的“超级显微镜”课程中,北大附中高一的同学们没有选择老师建议的作业,而是挑战了更高难度的乐高荧光显微镜搭建项目。这是大学本科生一个学期才能完成的项目,而北大附中的同学只有三周的时间,这非常有挑战性,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同学们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发散延展,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项目,虽然稚嫩、不完美但是完整。这让我意识到,当给同学们必要的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不束缚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展现出“年轻的无穷可能性”。
科学探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从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到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从张衡造地动仪到“嫦娥”探月,一代代探索者将人类认知的边界不断向前推进。希望同学们既能保持对公式定律的严谨求证,也不忘对星空宇宙的诗意想象;既掌握编程算法的精密逻辑,也珍视历史文物中的文明密码。当你们在未来某天成为各领域的开拓者时,愿这套丛书播下的种子,已长成支撑你们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藤蔓。
如果说“人生如逆旅”,于我而言,很荣幸在这段旅程中和大家一同成长。同时,恳请读到这套丛书的年轻朋友们可以原谅由于我们的个人水平或者其他原因匆匆成书过程中可能的疏漏和不完美,祝愿你们被丛书中某些想法所触动,产生新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最后,但愿很多年后,你们回顾人生旅程的时候还记得这套丛书中的某些内容,或者虽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但是仍然可以记得当时阅读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