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记》
在真实与虚构间探索精神地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雷平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乌蒙山位于云南省和贵州省。是滇东高原最大的山地,跨越滇黔两省,东北起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和贵州省毕节市,向西南经贵州省赫章县和威宁县,在云南省鲁甸县与宣威市交界处再次进入滇,抵宣威市、会泽县和曲靖市一带。
作为一位曲靖本地人,雷平阳的《乌蒙山记》是读完以后,令我深思的散文随笔集,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部作品不仅是雷平阳个人精神史的书写,更是对时代、现实与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以乌蒙山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寓言色彩的文学世界。书中的“乌蒙山”不仅是地理上的真实存在,更是作者精神探索和自我放逐的象征。
雷平阳在书中直言,他采用真实的地名,是基于对真实的不信赖和对真实持有无限想象的嗜好。这种对真实的独特态度,使得《乌蒙山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文明的精神史诗。作者以乌蒙山为经,以人文思考为纬,在群山深处寻找生命的诗意。
《乌蒙山记》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融合了地理特征与人文精神。作者笔下的乌蒙山,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每一片森林,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内涵。这种地理与人文的交融,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世界。体现了雷平阳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虽然他在书中并没有直接书写昭通或故乡的具体事件,但乌蒙山作为他精神上的故乡,承载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故乡的深情,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
作者对乌蒙山的描写,超越了简单的自然景观描绘。通过对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细致观察,揭示了自然与人文之间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表面的依附,而是深层的共生关系。在作者笔下,乌蒙山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人类与自然的故事。通过寓言化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深度。这些人物在犀利的隐忍静穆与深切的时代关切中,呈现出一种文学化和寓言化的状态,指向未来,也映照出现实的种种问题。
这种地理与人文的交响,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上,更体现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刻画中。作者通过对民俗、传说、生活方式的记录,展现了乌蒙山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魅力,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乌蒙山记》中的生命观照,充满了诗性的光芒。作者笔下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是充满灵性的存在。从山间的野花到林中的走兽,从劳作的农人到嬉戏的孩童,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智慧。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作者对生命的观察,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诗意的想象。通过对动植物生态的细致描写,作者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这种描写不是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审美观照。在作者笔下,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乌蒙山记》中许多篇章都充满了荒诞的寓言色彩。这些寓言既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呈现。雷平阳通过寓言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历史与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邃感。
《乌蒙山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文明发展的思考。在群山深处,作者找到了生命的诗意,也找到了文明的出路。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地理书写传统,更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解生命、理解文明的新视角。在这个意义上,《乌蒙山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惑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