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风云》

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小说

作者:白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次仁罗布

浙江文艺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藏族著名作家次仁罗布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步入文坛之后,一直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创作过不少有分量又有影响的作品,如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放生羊》,以及《绿度母》《祭语风中》等。虽然次仁罗布在创作上成果丰硕,声名远播,但他依然奋力耕耘,持续前行。新近,他又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乌思藏风云》。

  阅读了次仁罗布这部小说新作,我既很惊异,也很纫佩。惊异的是,他触及到了“乌思藏”那段十分重要的历史过往;纫佩的是,他把这段历史写得信而有征,又引人入胜。因此,无论他此前写过多少有影响的作品,这部作品都堪称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部作品无论是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当代文坛,都是极其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于《乌思藏风云》,引人品味和可以说道的地方很多,我简谈三点印象最深的阅读感受。

  一是作品以历史史料和历史史实为基本依据,以小说方式比较忠实也比较形象地还原了一段历史:在我国元代时期,距离藏区较近的西凉蒙古族统治者阔端王在武力入侵乌思藏受到各种阻碍之后,另行寻求止战求和的道路,从而感化了乌思藏地区宗教领域有影响的上层人士,两方以和平手段,使得当时偏居西陲的乌思藏地区回归元代时期国家的大一统版图。

  这样一段发生于元代时期的重大事件,改写了旧的历史,也重启了新的历史,对于西藏地区,对于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影响巨大。但在此之前,这段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史料的记载和历史书籍的记述,尚未进入文学描写尤其是小说表现的领域。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曲折又复杂的这段历史事件,很难用小说等文学方式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熟知这段重要历史并具有化历史事件为文学作品的成熟的小说家。

  次仁罗布在积累了多年的创作经验之后来写这部作品,显然是胸有成竹。他在占有充分史料和消化史料的基础上的文学想象和特殊才情,给这部作品的写作提供了有力保证,这也使得长久以来在文学领域里的一个写作空白终于得到弥补。

  二是作者在化历史事件为小说故事方面,采取了立足于历史事件本身,又以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命运描写为主,把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到个性化的人物及其人物与族群艰难而曲折的命运转承方面,通过娘卓·韦登、贡噶坚赞、洛追坚赞、衮邦确塞、多达那波、阔端王等人物,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相互关系和各自选择,以及重要人物在历史关头所起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娘卓·韦登、贡噶坚赞两位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鲜活灵动,都称得上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而在乌思藏地区身处要位的贡噶坚赞,平时潜心研究佛学,创造大乘宗教,尽力弘扬佛法,关键时刻力主和谈,并跋山涉水去往霍尔人的凉州,显示出其特有的雄才大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是作者在以历史主干为主线的故事中,添加了家庭与家族的日常生活故事,尤其是前半部分更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作品的故事化与情节性,而且在叙述上也显得较为从容。作品中还有许多情感生活的描写,以及诗歌、民谣的引述,这些都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民俗性与可读性。

  历史题材的小说有着不尽相同的写法。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曾说过,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次仁罗布写作《乌思藏风云》,显然采取的是前一种写法。他以严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主义态度,生动地还原真实历史,形象地刻画历史人物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乌思藏的历史,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一个民族的命运,这是《乌思藏风云》最为难能可贵的价值所在,也使得这部小说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大作的气象及史诗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