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谈话录Ⅰ:回到童年,回到常识》
一次纯真的跨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方卫平 等
山东文艺出版社
《贝壳谈话录》本是大型文学双月刊《万松浦》上颇受关注的栏目之一,在方卫平老师的召集下,热心儿童文学事业的作家、学者、编辑和阅读推广人们,在友好、平静的云上沙龙里,真诚、愉快地展开具有现实性和开拓性的对话。作为一名只编辑过几本童书而始终徘徊在儿童文学边缘的文艺社编辑,一场场儿童文学“圆桌派”仿佛带我步入儿童文学热闹非凡的核心场域。
六场开阔的漫谈,六堂深度的文学课。那些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的观点、童书出版的幕后故事、经典童书的经典细节、阅读的收获和创作的困惑……都在专家们的娓娓道来中曳荡着,带给我或豁然开朗或唏嘘叹息或心有戚戚然的触动。
而当我在集结后的书稿中重温作为整体的六期访谈后,则更被那贯穿始终的深切而敏锐的问题意识深深击中。它们紧紧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何为优秀的儿童文学?进一步来说就是,怎样的儿童文学才能带给孩子深刻而持久的“提升其生命感觉”的力量?
现状难免不令人忧虑。不管是出版上的“喜新厌旧”、畅销书的“桉树效应”,还是创作中的儿童本位的缺失、浪漫主义和想象力的缺乏、主题先行对故事的伤害……都使得看似火爆的儿童文学实则处于一种“走神和迷失”状态。
冷静的反思只是起点,访谈中大家主要还是立足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创作实践,探求通往理想作品的可靠路径。正如方卫平老师所言,“现状”之思指向更好的“未来”,“既有”之问指向更高的“可能”。
构建儿童文学的艺术高度,需要在众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长袜子皮皮》《白轮船》《小王子》《玩具屋》……以及安徒生、阿列克辛、安房直子……那些闪闪发光的作品及作家在访谈者的解读中更具体、更深刻了。
例如,李东华在讲述中谈道:“《白轮船》的开头是一个孤单但并不孤独的孩子,这种战胜孤独的内心力量来自大自然的赐予,儿童通常更容易获得这种力量,因为‘万物有灵’的理念天然地流淌在童年的血脉里。”陆梅在解读中表示,《皇帝的新装》中那两个谎称织工的骗子,他们的骗术多么“高明”,狠狠抓住了人的软肋。
除了经典作品,当代成人文学作家的跨界写作也为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文学视野、文学意趣、笔力等方面的丰富和突破,如“耗子丫丫系列”因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和童年书写,生动展现了如何将真实感落地;《寻找鱼王》则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寓意,生动展现了如何实现思想性的超越。
谈及具体的艺术审美和文学技法,大家更是妙语连珠,多年沉思的结晶在友人们的碰撞下擦出夺目的火花。
例如,冰波表示,情节的每一环,应该像关节那样,紧紧套住却又能灵活转动;秦文君表示,儿童文学不仅要描绘什么,还要隐藏什么。
而当我沿着访谈的河道越走越远,脑海中便浮现出儿时那些星星点点的阅读瞬间,在我懵懂初开,对世界充满渴求而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是那几本书,好像一只温暖的手牵引着我,不动声色地告诉我许多大大小小的秘密;我开始重新思考该给自己的孩子怎样的阅读,甚或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我想,这是因为《贝壳谈话录Ⅰ》一次次叩问儿童文学作品的灵魂——童心;一次次呼唤创作者要在喧哗和浮夸中回归常识,回访童年,重拾那固执的天真和好奇心、创造和冒险的愿望、黄金般珍贵的信念。
就如在访谈中方卫平老师所言,“当一个成人真正寻找到通往童年的灵魂之路,那于个人而言,真是一种深切的幸福。”周锐眼中的“适合当儿童文学作家的人都是一些有尾巴的青蛙,这尾巴就是天真、纯情和永不枯竭的想象力。”
于是,经由这本谈话录,我也实现了一次纯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