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书页与屏幕间为孩子架一座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常常有人问我,纸质书和电子屏哪个更好,面向少年儿童,到底该推荐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呢?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我时常会想起后台留言里的一个小发现——我们相当大比例的小听众,会将凯叔讲故事APP里喜欢的音频故事反复听读十几二十遍,有些孩子甚至早已对故事内容烂熟于心,但是,他们仍然会选择去买音频故事的同名书籍去阅读,或者到书店里去翻阅。这种阅读状态看似矛盾,恰是当代少年儿童最真实的阅读写照——他们天生就是“两栖读者”。
当下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新型阅读方式兴起,阅读的工具和方式日渐丰富,对于促进少年儿童阅读推广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孩子们可以触摸纸质书的纸张,可以通过“听阅读”来汲取营养,还可以通过电子屏让书里的内容“活”起来,甚至能通过VR走进《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基于各种生活的场景,他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去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重要的是,让孩子开始“阅读”这个动作,再慢慢喜欢上读书这件事。阅读的本质从来不是载体之争,而是能否在心灵深处播下种子。我在与家长朋友们交流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读,比读什么更重要”,先让孩子读起来,才能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当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产生愉悦感的时候,他一定会喜欢上阅读。
不久前,我的同事给我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去年初,凯叔讲故事为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的孩子捐赠了故事机和科普图书等物资,去温暖和帮助灾区儿童,陪伴他们等待家园重建。一线志愿者在发放时发现,当孩子们翻开纸质的科普图书阅读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不自觉地用指尖去触摸插画里的人物、物品,描摹人物身上的小帽子、小嘴巴,描摹大树脚下的片片落叶。
这个细节让我非常震撼,它让我确信,纸质阅读独有的“触觉记忆”不可替代,以及许多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等书籍目前也无法完全被电子阅读所替代。纸质阅读如同扎根大地的古树,年轮里沉淀着人类文明的厚重,当孩子捧起实体书,指尖翻动纸张的触感会唤醒专注的神经,油墨的清香能激活记忆的锚点——没有弹窗干扰,没有滑屏跳跃,不被进度条追赶,孩子们得以沉浸在文字的森林里从容漫步。
纸质阅读能让孩子们更加专注,但如果长大一点的孩子愿意用电子设备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善用工具,我们也不应该拒绝。一方面,孩子是阅读的主人,不能成为陪衬或一个被要求者。另一方面,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就是需要不断和机器交互、和AI对话,屏幕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帮手。
此外,数字技术带来的阅读公平同样值得珍视。以我们一直在做的“听阅读”为例,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纳木湖乡的牧区,围坐在草原上专注听故事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了汉藏双语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搭载着数字阅读的载体,凯叔讲故事能够将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带给少数民族儿童,陪伴和激励他们的成长;在北京盲校,视障儿童在纸质书触摸阅读与线上音频的听读浸润下“读”完了整本《凯叔读给孩子们的古诗词》。这些让我意识到,数字技术正在创造传统阅读无法抵达的温暖角落,这种技术赋能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对阅读本质的回归——让每个渴望知识的心灵都能平等地触碰文明之光。技术应该做阅读的翅膀,而不是替代品。
当油墨书香遇上数字光影,孩子们的阅读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绽放。纸质阅读培养的沉浸感与数字内容的感染力本应互补。当我们的孩子既能握着纸质书感受文字肌理,又能驾驭数字工具纵览文明长河,他们就拥有了双重维度的智慧托举和人生体验——这何尝不是时代赠予他们的礼物?
(作者为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