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读屏,万语千言总是“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到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郑家建委员提出“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后,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青少年,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是未来。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延续,我们这些成年人正是“现在”的主导者。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是青少年的镜子,他们打量着我们,或借鉴,或舍弃,那是他们的自由。故此,成年人的阅读,也是在阅读生态之内的,作为一面镜子,其迫切和紧要性实在更甚。
阅读对于人生建设的重要性,直指“内核和素养”。“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之“气”,也正是“内核和素养”之意。“素养”用于建设生活,那是生存的技能和知识;“内核”用于建设自己,那是人生的格局和气度,是八风来临时的定风之珠。
既如此,学海无涯,人海茫茫,有谁能自大到不需要阅读而行走人间?阅读这事,发起端在“人”,所读者为“文”。从古到今,人身的变迁,顶多内置了金属关节或心脏支架等辅助,将来或许会有脑机接口等提升,但并未走形;而用来呈现被读之“文”的载体,却从甲骨、竹简、兽皮、丝绢等自然之物到纸张这人造之物再到一张屏幕,变化之大,与时俱进,最后的两步,一曰“读书”一曰“读屏”。
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主体的身体感受,是从依稀闻墨香到观明暗光影。就五官而言,鼻子在阅读中退场,双眼负荷加重。说起来,有声书在阅读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不可忽略。“耳朵”这一路的阅读,也可以算作从收音机而来的传统,但因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加持,传统在现代又开出了新路,庶几可纳入读屏的范畴。未来不知道会不会有可吃之书,要是舌尖也能参与品评文字,获取“味道”,那“脑肥肠满”说不定至少会成为中性词吧?参与阅读的,或许还有纳博科夫所说优秀读者会调用的“敏感的脊椎骨”。无论我们怎么阐发,逃不脱由“眼耳鼻舌身意”而调动的所有感官,那由脊椎骨到神经末梢支撑、贯穿的沉重肉身,经由阅读文字,全身心参与,获取了精神上的飞扬,这种享受,我们还是称它为“阅读”。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在目前阶段差不多可理解为读屏和读书。每个人对于阅读都有自己的癖好。15年前,我有个女同学,她和我们说,她不能接受在如厕时读书,甚至书不能进厕所。但古人于“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的读书法,直至如今,还是有追随者。我揣测,可以读屏之后,我那女同学的这一禁忌之难,怕就迎刃而解了。原谅我用了这么一个例子,实在是当时听闻后顿生敬意,暗暗羞愧自己太把书当成腻友了,不够尊重,因此印象深刻。而我的一位男性朋友说,他只能读书,他排斥读屏。只有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微香,才能触发他的阅读兴趣;手握书卷,才感觉自己是个读书人。我很理解读书人的这种自重。坐拥书城,最好有个用来藏书的山房,是读书人的终极梦想。我也暗暗揣测,难道他真的全然不读屏吗?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跟喜欢烛光的诗意,因此一定只能用烛光来读书,是一样的迂腐吧!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结合,是时代发展之后,一个正常读书人的自然之举,跟呼吸一样自然。
但是,如果只一味读屏,手一放到书页之上,就做出放大、缩小之类的手势,那算是读屏过度的表现吧!这恐怕就是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以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之后的隐忧吧!给儿童青少年做个好榜样(镜子的作用就在此),是每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的手机里装了好几个读书的APP,还充了年费,实在也已经是一个读屏者,但是,传统的读书仍是我的心头好,一书在手的熨帖难以言传。让我们走在既读书又读屏的阅读之路上,“姿接千载”,似“思接千载”;手触屏幕,也就在打开未来。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