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博物阅读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记得前两年,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濒危动物展厅,我见到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女儿参观。母女俩居然手捧着我主持翻译的《DK博物大百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一边观察有蹄动物的特征,一边翻查书中的图片与文字介绍,从而鉴定物种,识别特征。由于此书实在太大、太重了——600页、7斤多重,母女二人则把书架在有蹄动物展台前的栏杆上翻阅。
彼时,我馆尚无文创店,这巨书肯定是她们从家背过来的。尽管书很沉,但她们却一页页地仔细翻阅,时而抬头端详着标本,时而俯首阅读书里的文字。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也颇为感动!
很多人都说,传统阅读或者纸质阅读式微,特别是价钱比较昂贵的书更是没有了市场,现在没有什么人买书了,我却不以为然。自2018年上市以来,《DK博物大百科》还在不断地印刷,销量超百万册。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就是一个“奇迹”,值得大家思考。
2009年5月17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几代科学家百余年的努力,我馆收藏动物标本已经超过了1080万号(件)。2019年,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晋升为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这些传统的标本收藏、动物分类学研究,就是东方传统的“博物志”“格物致知”或西方传统的“博物学”。
我馆对外开放伊始,即在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提出的“复兴博物学”倡议下,实施了“博物学启蒙教育”,要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孩子们不仅要有博学的知识,还要有博爱的情怀;他们长大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博雅、博智、博达!
于是,我们策划、组织实施了“博物奇妙夜”“动物生态野外科考探索营”等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到动物研究所的野外研究基地,或自然保护区观察鸟类、研究白头叶猴等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完成他们的科研小课题。2014年以来,我们开始深入东非、走进亚马孙热带雨林,足迹到了南北极,倡导大家“博物旅行”“生态旅行”“科考旅行”。
与此同时,我们组织了“动博读书会”活动。每期读书会,我们都会将好书分享给听众,提倡大家坚持传统阅读、纸质阅读。
一本好书的出版发行,并使其流行开来,离不开读者所秉持的理念或思想。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很多孩子得了一种病——自然缺失症。我们本来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原本就离不开大自然,应该与更多的生命共生共存,共享绿水青山!但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与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相隔甚远。
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使我们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们的“博物学启蒙教育”,就是希望人们回归传统,包括传统阅读、博物旅行。
近些年,自然博物类好书如雨后春笋般愈加繁盛,特别是各种博物画或科学画,抑或自然笔记,并不适合在手机小屏上展示。而短视频等数字阅读方式,往往稍纵即逝,刷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信息,但很多信息或知识是片面的、有限的,更谈不上系统性知识。尤其在博物学领域,由于其太博大精深,试想仅仅物种数量都如此庞大,要把这些物种及其知识、故事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很多传统的知识、地方性知识仍然存在于纸质书本上,甚至很多古书、旧书上。
换句话说,至少与博物有关的书籍,或书上的内容、信息,我们仍然要靠从书本上获得。“博物旅行”更是倡导大家用眼睛亲自观察动植物,仰望星空,俯首而观大地。从护眼的效果、健康的角度看,这与看纸质书也是异曲同工的。
“博物自在”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博物阅读”“博物旅行”则是一类生活的方式,“博学、博爱、博雅”更应成为我们追求美好自己、培养拥有优良素质的后代的理念。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有机地结合,特别是坚持传统的纸质阅读,并达到古训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一种让身心健康、最佳愉悦的路径。
(作者为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