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校建在图书馆里,高中生论文登上学术期刊,还有鲁迅伴读、孔子助考……
北京书香校园建设“惊喜连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北京市京源学校围绕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开展创意汉字创作,学生们在一起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
2024年底,北京市10所中小学获北京市书香校园(中小学)荣誉。这是书香校园类别首次进入书香京城系列评选活动。
评选阶段,《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跟随调研团一同考察了入围候选名单的5所北京市中小学校。
“关心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对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还没发车,调研组带队专家、首都图书馆原党委书记肖维平“摩拳擦掌”地表示。
现在回看此次调研,5所学校中有4所后来获北京市书香校园(中小学)荣誉,难怪那天,经验丰富的专家们也是一路被“超乎想象”的惊喜引得惊叹连连。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高中生论文登上学术期刊?鲁迅伴读,孔子助考?这些令人称奇的经验和成果,正是当下北京书香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的缩影。
坐落在石景山区的北京市京源学校践行“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的理念。畅游校园,带给调研团最直观的感受是阅读设施的健全。一个小学校园的地下图书馆馆藏丰厚,有32000余本藏书;班级图书角有“独立书房”,借阅记录规范;走廊图书部落,分主题布置的小书架、小书吧,学生可以自主管理、自行取阅。
“一墙、二区、三角、四楼、五梯”,读书元素充盈、场景多样,可谓移步异景。每班一面阅读分享墙,成为学生们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成果的重要平台,一张张相互评价的字条,反映出学生们切实受益的成果。除此之外,还有由课本故事衍生的“剧本杀”、新京剧表演、知识擂台赛……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校园中轮番上演。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是百年老校,学校迁入赵登禹路之后,校园中心就是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旧居。2018年10月,八道湾胡同11号改为了“八道湾鲁迅纪念馆”。学校依此在这里开设了“鲁迅书房”和“立人讲坛”两处鲁迅研究专门阅读区,开设“我与先生共读一本书”“在《呐喊》诞生地读《呐喊》”等课程,为喜欢鲁迅研究的同学和老师提供研读文献和学术交流的空间。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鲁迅书院老师吴静瑾骄傲地介绍,2022年2月,《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鲁迅在日本影响的开端刍议》的论文,论文的作者就是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侯欣媛。
在打造精品书香校园方面,牛栏山第一中学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出“红楼文化节”、线上诗歌节、“敬圣贤,诵经典”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校的图书馆。面积41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仿欧洲中庭回廊式风格。馆内藏书量达14万余册,位居顺义区教育系统藏书之首。
“每所中小学都应该建设一个科学、规范、符合国家要求的图书馆。”北京市教育学院正高级研究员刘蕴秀建议,“图书馆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信息资源。一定要将各学科阅读活动与图书馆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注重将阅读与教学切实结合起来的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七一中学同样得到了调研团的认可。2009年起,学校开启海量阅读工程,打造阅读“九阶晋级制”、大讲堂小讲师、晨跑换美文、经典诵读课、图书漂流……构建起多元系统的阅读课程和活动,其中许多课程都是在校园图书馆完成的。
“小手拉大手,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注重少年儿童的阅读培养,会带动整个家庭的阅读,从而促进全民阅读。”结束一天的调研,肖维平有感而发,很欣喜看到北京书香校园建设有很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做法,同时她建议书香校园建设的理念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肖维平说:“书香校园建设在当下,影响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