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引发观众广泛讨论,收获众多好评。

  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让简牍“开口说话”,成为沟通大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是摆在简牍研究者、保护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更多融合创新的方式,激发简牍资源的全新生命力,推动简牍学这门书斋绝学走向大众显学,才能让简牍承载的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同于其他观赏价值较高的文物,简牍往往内容晦涩难懂,也因此成为冷门绝学。而事实上,比起鸿篇巨制,简牍更像是历史的注脚,勾勒着具体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简牍探中华》第六期节目聚焦悬泉汉简,在还原古丝路场景时,选取了悬泉置啬夫“弘”为主人公,用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的视角,深情回望“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灿烂时代。啬夫“弘”是2000多年前丝路古道上的一名小吏,留存有汉简记录70多条。作为丝路上重要驿站的负责人,他曾经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接触了很多重要历史人物,他的故事也为我们了解历史、观察历史提供了一扇微观窗口。像啬夫“弘”这样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简牍中栩栩如生的普通人,无疑是更能激发大众情感共鸣的。以更深入的挖掘、更鲜活的表达,让有温度的小人物从简牍的字里行间“活”起来,也就能更生动地讲好简牍里的中国故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创新性的阐释和表达中,昔日冷门的简牍学如今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简牍、了解简牍、爱上简牍。破译好简牍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充分利用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一定能够让简牍文物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

  (5月14日 《光明日报》 朱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