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出版选题的创新策划

作者:屈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曾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出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进行深入挖掘,突破既有形式,做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出版物,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出版行业自身发展、顺应时代变迁提出的要求。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宏大,可以作为图书选题的门类也非常多,本文中,笔者仅从古诗词类图书、古建筑艺术类图书以及历史图书三个门类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选题加以梳理和分析,供各位读者及同行参考。


  古诗词类图书:

  内容需“硬核”,形式宜“柔软”


  唐诗宋词是深藏于我们血脉中的美好韵律,关于古诗词的选题历来也为出版界所关注。

  近些年《叶嘉莹说杜甫诗》《诗人十四个》等诗词鉴赏类图书的出版及畅销,可以为我们提供选题策划的一种思路。叶嘉莹已出版的诗词鉴赏图书大多是其在大学开设课程及讲座时的录音整理,这种图书的好处是,因为脱胎于口语的讲演,读者在阅读时天然地比较容易进入文本,降低了阅读古诗词的门槛和难度,虽然内容仍然“硬核”,但因其形式“柔软”,天然就具备面向大众的优势。

  将名家大师的公开课整理出版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选题策划方法,在如今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都陆续推出门类繁多的公开课或播客,从中筛选优秀的选题,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诗人十四个》便是这样一本脱胎于播客的书。

  《诗人十四个》并非成稿于大学课堂,没有那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感,作者黄晓丹以一种写散文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时刻融进古诗词的世界,阅读时清新愉悦,回味悠长。该书自2019年出版以来,已加印16次,在作者不算出名的前提下,靠着读者的阅读口碑产生了如此可观的效果,实属难得。

  但对于编辑而言,与其等待某个机缘或是某次灵机一动,不如先找到自己想要做的选题方向,再从海量的内容中主动寻找和筛选,不失为一种更高效的方法。


  古建筑艺术类图书:

  让好作者与好选题碰撞出火花


  近年来,有关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及遗迹的书籍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对于这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可从两点进行发力,即选择优质的IP与合适的作者。

  以故宫为例,作为长期大热的IP,围绕着它所出版的图书,大都有不错的市场反馈。比如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同名书籍很快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一跃成为豆瓣热门文物图书第一名。即便没有这样大热的纪录片的加持,只要与故宫相关的图书,通常都会是不错的选题。这就是IP本身的力量。

  但这样的选题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策划编辑找到合适的作者作为切入点,去发掘作者的潜力,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办法。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史诗系列”为例,这套书为平装小开本,其内容定位为古建筑普及类读物,迎合了当下许多人对于中国古建筑日益浓厚的兴趣。此外,近几年的访古旅行越来越热,如山西因为保存了我国75%的宋以前的古建筑,已经日益成为访古旅行的热门目的地,这套书便常常出现在此类游记和攻略的推荐清单里,为访古人群提供了便携和实用的工具书。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基数,即便小众,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个市场需求的主体又是图书这一门类强大的受众。种种因素之下,这一套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曲高和寡的丛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和口碑反响。


  历史图书:

  创新表达,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近几年来,我们能明显看到出版从业者在历史选题方面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作品,如北京大学教授罗新所写的《漫长的余生》《从大都到上都》,李硕的《翦商》,以及李贞德的《公主之死》的再版上市并重新翻红等,都给策划编辑提供了有益参考。以上图书的成功,单就内容特点而言,笔者暂且概括为: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以《漫长的余生》和《公主之死》为例,这两本书都是以一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为引,进而串联起一个时代。前者以一个北魏宫女王钟儿的墓志为出发点,对从献文帝开始近80年的北魏历史进行勾绘。而后者则是以兰陵长公主被驸马家暴而死的具体案例,延伸出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婚姻与家庭伦理等内容。两本书的共同之处在于,出发点都是“小”的——一段墓志、一个尘封在历史角落的案件,但涉及的内容却是宏大、深刻的。

  再以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为例,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顾名思义,是罗新从北京出发,步行至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以这条800年前元代的辇路之旅,串联起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这本书自2017年出版后,数次再版加印,并斩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优质畅销书。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历史现场,有所得之余,读起来也相当愉悦流畅,因而这本书能获得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

  出版界如何跳出固有框架,跳出路径依赖,策划出一批适合当下的“轻阅读”、顺应人民群众阅读趣味的中华传统文化图书,既是需要面对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作为图书编辑,我们应把握住这样的机遇,将图书这一文化产物嵌合进新时代的蓝图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尽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