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出版质量提高刍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优秀的译著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工具,译著出版是出版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做好译著出版,编辑需要努力提高个人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做好选题开发、译者遴选、保证译稿质量的工作,严格依照编辑规范编辑加工书稿,这样才能打造出精品译著。
“经济学名著译丛”是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经管室出版的一套经典经济学译著丛书,该译丛涵盖了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和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等。目前已经出版十二辑,接近130种图书,这套丛书规模宏大、内容精湛、译文准确,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以“经济学名著译丛”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译著的出版质量。
团结优秀译者队伍
按照商务印书馆的传统,组织译著出版的首要步骤是确定丛书书目。在所有编辑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组织高校的经济学专家学者,筛选出一套“经济学名著译丛”书目,书目中收集了西方近现代各学派近400位经济学家的信息。按照年份排列,书目详细列出了每位经济学家的国籍、姓名、生卒年、代表著作名称(中英文)以及著作出版年份。这样做大大节省了责编遴选选题的时间,同时保证了选题质量。
译著的出版对译者的要求很高,好的译者可以让原著锦上添花。在出版译著时,出版社需要精心挑选译者,不但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中外文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商务印书馆的译著出版具有一定的历史,在出版外国学术名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译者。收入“经济学名著译丛”的图书,不少就是出自这些著名译者之手,是这些译者呕心沥血的成果。这些翻译家不仅自身中外文素养高,而且对经济学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中不少人都把翻译这些作品当作自己的事业,因此这些译著的译文准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编辑参与翻译过程
在出版“经济学名著译丛”时,每一位编辑都会深度参与译者翻译过程,以保证译稿质量。
为了保证译著的出版质量,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会要求新加入的译者提交试译稿。责任编辑会在签订合同前组织试译,试译字数一般在3000字以上。在收到试译稿后,责编会组织有经验和学术功底扎实的学者和编辑,从翻译质量、文字功底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对试译稿进行资格审核。在试译稿通过审核后,才会和新译者签订翻译合同。
当前外版合同的有效期一般都是5年,只有少部分有效期为7年,这导致多数非公版图书的出版周期比较紧张,并且许多版权人要求在外版合同签订后24个月内出版中文版。为了保证出版进度,在翻译过程中,编辑会定期了解翻译进度。如果译者明显耽误了翻译进度,责编会及时催促译者,以保证图书按时出版。
此外,签订译稿合同后,责编会第一时间告知译者“商务译著规范”,并针对实际情况明确译稿的翻译规范,规范中会明确规定中外文混杂情况、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书名)、注释、参考文献、索引、汉语规范、连接符以及数字等的翻译规则和要求。
精心做好审稿工作
为了提高“经济学名著译丛”的出版质量,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要求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防范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是出版的雷区,需要特别注意,经济学译著也不例外。由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经济学译著中会出现与我国现行政策法规不相符合的内容,尤其是在出版自由经济学家的著作时更是如此。因此,编辑应该提高导向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和出版法规的学习。在加工译稿时,编辑不但要警惕明显的政治问题,更要注意隐含的政治问题,要完全杜绝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内容,要多方查证,在编辑无法定夺时可以向有关部门送审。
严格依照编辑体例规范加工稿件。为了提高“经济学名著译丛”的出版质量,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制定了相应的编辑体例规范。该规范对工作流程、各部件体例格式、非中文词汇翻译方面的技术规范以及其他一些经常遇到的文字规范问题作出了要求。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编辑体例规范进行,对专有名词、注释、索引、参考文献等进行加工处理。
加工润色文字,提高译稿质量。好的译著应该做到“信、达、雅”,这就需要编辑在加工译稿时,通过转变句式、调整次序、增加或者删除文字内容等手段,将直译转化为意译等方法加工润色文字,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规范,以增强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