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出圈”背后是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2

  在农历龙年春节,“龘”字一跃火出了圈,成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龘”字意外火了,彰显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僻字的深入思考。生僻字和常用字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伴随技术手段的革新,人们接触生僻字的场合越来越少,但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减,反映着造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人们看到它的形,念出它的音,除了多认识一两个字之外,也能或多或少了解背后的掌故,感受文化的力量。

  这也意味着,面对生僻字,我们不能再因读写困难、使用频率低等原因而淡化或遗忘。相反,我们应将其视作通向古代智慧和文化世界的窗口,通过学习和了解它们,与先贤们进行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正如此次“龘”字所展现出的,生僻字的“破圈”传播不仅带我们感受了古代的造字之美,更激发我们对文字背后历史源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生僻字是传统文化的旧镜像,也构成了网络时代的新景观。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生僻字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表情、表情包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让生僻字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2月18日 光明网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