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应对融合出版的三重维度

作者:陈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的力量,阅读的传播也更加具有穿透性。2023年,抖音的日活用户超过10亿人。相对于原来的公众号时期,视频的传播指数呈现指数级增长。原来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是非常稀有的,但是视频过百万点击却很容易做到。在新的时代,沉浸式“全媒体出版”体验者的编辑是否能从前后指数级的变化中有所启示?是否真正敞开心扉积极接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行业冲击,与时俱进?又是否能主动利用好新媒体大数据,收编为出版所用,成为新媒体浪潮里的弄潮儿?

  从心态上积极适应融合发展新要求

  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此篇我们只就出版业务与新兴媒体技术(以下简称新媒体)的关联展开阐述。

  传统出版机构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体,随着多样化阅读的生成,图书的阅读群体开始越来越迅速的转向新兴媒体,如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影视化、听书、直播等渠道。阅读日益呈现碎片化、影像化特征。基于大数据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功能,内容的生产、分发与消费间的渗透、互动愈加明显,区分读者群体更加容易,针对读者兴趣提供个性化、再细分化信息服务成为了现实。

  出版行业在新兴科技的引领下选取了融合转型的发展方略,作为出版单位主力军的编辑人群也理应顺势率先完成角色的转型升级,积极适应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要求,从创新意识到专业素养进行一次彻底升级。编辑对图书的质量以及读者对图书的喜爱程度都具有重要影响,并决定着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如今,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竞争激烈的出版境况都对出版单位以及编辑人群的创新力提出了严格要求。出版单位需重视、推进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编辑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姿态和方式阐明社会责任,把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阅读服务进行有效联结。

  《编辑力(珍藏版)》一书的推荐语中写道:“在传统的概念里,编辑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与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在融合出版时代,是一个极其简洁的概括,其内涵理应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无论是编辑职业概念的定义,还是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的出版活动实践,都要求编辑出版人要接受现实,接纳新媒体对行业的冲击与赋能。

  从实践上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

  事实上,今天的出版不仅在内容呈现上通过不同媒体形式与渠道,连选题的获取、组稿的形式、内容生产过程以及后续的营销发行,相比以往纸质出版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编辑如果固守原先的几项基本技能,显然是不够的。

  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要努力成长为“全能型”选手。编辑是“全能型”选手,不是事事都由编辑干,而是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编辑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并随时做好为每个环节救火灭火的准备:立足本环节工作,做好其他环节的补充。因为编辑最了解项目,是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责任人,是读者和市场的第一引导人,或者说“种草”者,因此参与到各个环节是必然的。内容、营销和销售原本就是一体化经营,刻意的剥离实际上是一种自伤行为。编辑若只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编辑加工”环节,这并不是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

  知识的发现、生产、传播已随着媒体不断变化而变化,这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为综合的要求。一方面,编辑要在实践中巩固好传统出版时代精准的选题策划能力、过硬的文字加工能力以及对图书的感知把控能力,这是编辑力的基础,在今天尤显难能可贵;另一方面,编辑需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学会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对于新媒体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熟知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甚至一定程度上要培养个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唯有如此,才能通过不断创新的编辑出版实践,持续推出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从而推动出版业的融合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将新媒体在出版环节的应用纳入考评

  目前,已经有多家出版机构将出版编辑工作细分出“营销编辑”的工作环节和岗位。这也是面对新媒体平台的挑战,传统出版工作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技术为商品发售提供了平台和流量,随之而来的是销售方式的改变:销售渠道分化,驱动力转移。当前,出版单位已完成了从产品生产型到销售型企业的转变,正在经历从产品销售型向产品营销型企业转变。

  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迎合读者的心智、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价值共鸣感,如何与读者构建深度的关系是融合出版时代下,出版单位应积极思考和布局的话题与方向,也是传统出版行业转型的时代命题。

  以人为本,重新整理内容提供者与读者的关系,如何将二者良好的关系转移到新媒体呈现的新环境中,是出版行业共同面临的探索性课题,也是行业新出路所在。将新媒体实践应用纳入编辑出版考评,不仅仅是强制性去完成几个项目、几个平台的曝光,蜻蜓点水般接触读者人群,更重要的是为机构内部的融合实践探索赋能,新媒体平台数量繁多、更迭快,编辑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沟通,甚至服务的时候,才是真正触达读者,进而了解读者、服务读者。假设这项任务是纳入考评的,那么编辑人群将成为内容把关者和读者服务者,其铺入新媒体平台覆盖之高、之广、之深都是不可小觑的。这也正是融合出版发展视域下,自媒体矩阵、搭建私域流量等全媒体思维的体现,即用新媒体的互联思维应对其趋势的倒逼。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于出版机构而言,竞争力范式是没有改变的:始终要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基点,做好内容引领和读者服务,这是一个出版机构永恒不变的竞争力。

  出版行业在所有的商业类型中对技术的敏感性是相对滞后的,专业性出版社尤甚,因此出版单位在这个层面很难掌握主动权,但并不是不能掌握。恰恰相反,能积极大胆探索并实践的大社往往也因主动出击而跻身头部。科技是一种形式,文化是内核,出版行业在任何时代都不能抛弃核心价值,亦能利用科技形式将核心价值的影响力发挥得更深、更远。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