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把默默坚守的安全守护者写进叙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杨海芸(右)、马欢(中)、赵强(左)参加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
弱水映星辉,神舟再问天。当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25年10月31日晚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戈壁的寒风包裹,问天阁前却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尽管寒意刺骨,但对参加神舟二十一号发射采访报道任务的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法治伴你行》栏目组的杨海芸、马欢、赵强而言,内心的澎湃热情与职业使命感早已驱散了戈壁深秋的凛冽。这份火热的情感,源于对中国航天事业新突破的由衷赞叹,也源于能用笔和镜头见证并传递这一历史瞬间的无上荣光。
31日傍晚5点多,为抢占最佳拍摄机位,当戈壁的夕阳刚刚沉下去,杨海芸就带着马欢、赵强扛着设备冲向问天阁外圆梦园广场。3个多小时的等待里,饥肠辘辘的他们裹紧外套跺脚取暖,赵强和身旁的《中国航天报》的摄影老师开玩笑:“这是用饥寒交迫换与英雄同框。”话虽如此,却没人舍得离开半步。
和马欢、赵强不一样,有着近20年一线采访经历的杨海芸,算是一名跑了多年航天新闻的老记者。作为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杨海芸曾获得甘肃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先进个人、甘肃省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个人”、甘肃省广电总台“十佳”记者之一等多项荣誉,她创作的新媒体视频《爸还在,爸想你》荣获中宣部2025“三好作品”。再次来到发射场,她心里最强烈的感受,不是发射瞬间震彻天地的轰鸣,也不是火箭刺破苍穹的震撼。“真正让我动容并豁然开朗的是,我们看见了至关重要的‘幕后拼图’,找到了别人未关注的核心——以‘安全为基’的协同力量。”杨海芸说,“起初去采访时,我自己也曾有过犹豫:法治新闻做航天题材,会不会‘不搭界’?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核心技术突破、航天人攻坚克难的高光时刻,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带着这份疑问,我和团队没有急着追发射场的‘热点’,而是沉到了发射保障的各个环节。”
“这一沉,才发现航天梦从来不是‘孤勇者’的传奇,而是‘万人一杆枪’的协同作战,而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正是串联起这万千力量的隐形纽带。”杨海芸补充道,如值守警卫连日值守排查隐患、疏导秩序,用“零差错”筑牢安全防线;光学团队反复校验参数、气象部门精准监测预报、后勤保障部门严格管控流程,每个“冷门”岗位都在以专业坚守守护安全底线。
“这些场景印证了:航天发射的成功,离不开尖端科技,更离不开各领域按规则办事、靠责任托底的安全保障。”杨海芸说,她坚信,好报道贵在视角突破,“此次报道让我自己更加确信,法治新闻的价值,就是把这些默默坚守的安全守护者、规则践行者写进叙事,于细微处彰显‘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的精神。”
彼时,第一次现场见证神舟发射的“90后”马欢的泪水也不由自主地充盈眼眶。
作为2024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广电总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共青团甘肃省委“甘味出陇”青年推荐官的马欢回忆道,当听到火箭的轰鸣声时,她真的很难不流泪。马欢说:“这泪水里,藏着的是从‘两弹一星’开始,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的艰辛与荣光,也藏着我第一次在现场亲眼见证火箭升空的震撼与动容。”
“23点43分,我举着手机,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向屏幕前的观众播报着最后的倒计时。周围是攒动的人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紧张,手机的光在黑暗里连成一片,像是为火箭送行的星河。”马欢说,“当火箭轰鸣着冲破大地的束缚,我看着那抹耀眼的光在夜空中越升越高,记忆瞬间回溯到童年时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的画面。那时的我只觉得震撼,却不懂这背后是多少航天人如‘两弹一星’元勋那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硬生生闯出一条从无到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