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真相抱有执念”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回家》节目中,施俊丽(右一)在和泰国有关工作人员沟通,让从缅甸脱困少年小龙尽快回国的流程和细节。


  “注射器刺破皮肤的瞬间,刺痛感顺着额头蔓延,但我攥着暗访设备的手不敢抖。眼前这些连针管都握不稳的学员,7天后就要成为‘医生’给人整形。”这是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首席记者施俊丽8年半职业生涯中,让她至今难忘的一幕。

  作为主攻暗访调查的记者,她两获中国新闻奖、四夺河南新闻奖,还曾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河南广播电视台重大主题创作传播及时奖励”个人嘉奖。八载春秋里,她隐藏身份、穿梭于危险边缘,用镜头和笔撕开违法违规行为的伪装,让被掩盖的真相浮出水面,其《罪恶的“手术刀”》《“改写”人生》等代表作,更在打击犯罪、规范行业中持续释放力量。


  遗憾催生对真相的执念


  时钟回拨至8年前,刚踏上新闻岗位的施俊丽,怀揣着对真相的热忱,孤身混入暑假工队伍,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跨省卧底暗访。破旧的小巴车、搭着长条板凳的半敞篷机动三轮车、漆黑的面包车,一路颠簸中,她和十几名大学生挤在闷热的车厢里,暗自记录厂家与中介串通诓骗暑假工的证据。

  一周时间里,她一边假装顺从地完成厂家安排的流水线工作,一边趁着休息间隙,用藏在背包里的设备悄悄拍摄、录音。可由于缺乏暗访经验,收集的证据链不够完整扎实,面对黑中介的狡辩,最终未能将其绳之以法。

  这次失败的采访成了施俊丽职业生涯的“心病”,她至今记得当时的无力感:“看不惯又干不掉的感觉真不爽!”此后,看着许多投诉人因拿不出有效证据而维权无门,事件屡屡搁置,她对真相的执念愈发深沉。从正面采访到深夜蹲守暗访,再到长期卧底,她习惯性地把所有能想到的取证思路都试一遍,渐渐从新人记者成长为频道里专攻深度暗访调查的骨干力量。


  9.6万元出生证背后的较量


  2023年9月,一条惊人线索摆在施俊丽面前:据中介透露,花9.6万元就能买到医院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其中6万元给院长,其余钱款分给医院相关人员。这张被称为“人生第一证”的文件,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份认定,医院院长竟会为了区区几万块触碰法律红线?为核实工作,施俊丽与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合作,可刚推进不久,就被中介提出“必须见到孩子”的要求卡住。没有孩子,这条线索将彻底中断。

  新生儿身体脆弱,家长们大多不愿让孩子卷入风险,施俊丽和团队“四处借娃”却屡屡碰壁。但她没有放弃,转而调整思路寻找其他突破口,最终带领团队奔走湖北、河南等五省多地,在中介、医院和买证人之间周旋,成功锁定湖北襄阳健桥医院院长及工作人员勾结社会中介,贩卖出生证明和儿童的铁证。

  这份调查最终凝结成她的代表作《“改写”人生》。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引发热议,相关话题强势登顶微博热搜第一。国家卫健委迅速挂牌督办,6名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一大批涉事人员被严肃查办。这场跨越五省的追踪,不仅让被拐儿童的“洗白”之路遭遇重创,更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对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专项整治,而这正是施俊丽作为调查记者,用坚守撬动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脚。


  医美培训班里的惊心七日


  在施俊丽的调查履历中,《微整形“危”整形》同样是极具分量的代表作,这篇揭露医美行业乱象的报道,背后藏着她以身试险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部门老调查记者找到她,提议共同开展整形美容行业调查,施俊丽也由此意识到,女性身份能让她更自然地融入医美场景,成为独特的调查优势。

  她隐藏记者身份,顺利进入一个大型医美速成培训班,可刚报到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原本以为最多是在鸡腿上练习割双眼皮,结果老师直接要求学员‘自己扎自己’,且必须扎到骨膜层。”巨大的刺痛感让施俊丽下意识地退缩,但看着周围学员疑惑的目光,她知道不能露馅,“暗访还没到关键节点,一旦被怀疑,此前的准备将前功尽弃。”在老师和同组学员的反复督促下,她硬着头皮拿起注射器,颤抖着扎进自己的胳膊。

  更让她揪心的是,后续调查发现,这个100多人的班里,95%的学员都没有医学基础,实操过程中针管进空气、误扎血管等状况频发。不久后,学员又被安排两两互扎练习,施俊丽的脸上挨了4针,她强忍着不适,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台暗访设备,完整记录下这令人心惊的一幕。画面里,她紧紧攥着设备,眼底的害怕清晰可见。

  7天培训结束后,这些连针管都握不稳的学员,就要带着“结业证书”奔赴全国各地,在各类“美容黑诊所”里拿起手术刀。施俊丽立刻将培训乱象和后续追踪到的假药线索,一并反馈给监管部门。随后《微整形 “危”整形》报道将行业黑幕公之于众,引发消费者对医美安全的广泛关注。报道播出后,她还利用培训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协助监管部门揭露了多家正规整形医院的违规操作,帮助多名整形失败的消费者成功维护了合法权益。

  八载春秋里,施俊丽的身影出现在各类违法违规现场:她扮成老人的家属揭穿老年保健品骗局,化身创业者摸清冒充微信官方的小程序招商陷阱,蹲守写字楼揪出骚扰电话背后的产业链……她的报道《丛总的“朋友圈”》揭露号称北方最大的地下代孕实验室,《被污染的“DNA”》让司法鉴定造假机构被关停,《罪恶的“手术刀”》让地下非法器官移植链条被斩断。即便在《缅北归来》报道播出两年后,她仍会收到全国各地家属的感谢信息,《回家》节目中跨国帮助被困少年回家的内容,至今仍被学校和家长组织观看传播。

  “我不是能力出彩的记者,而是对真相抱有执念的追逐者。”施俊丽常这样说。8年来,她用一次次深入虎穴的暗访、一篇篇推动改变的报道,诠释着记者的责任与担当,更用这份对真相的执着,在时代浪潮中耕出了属于新闻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