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桌上总放着融媒手册

作者:本报记者 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为制作环卫工人节专题片,朱富江(左)在采访环卫工人。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无论忙到深夜还是凌晨,朱主任值班时的审稿意见永远秒回。”这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团队的共识。从业25年,现任吉林市融媒体中心智媒创研部主任的朱富江,从骑着自行车穿梭街巷的民生记者,到玩转VR、AR的全媒体领头人,他的生物钟早已和新闻的脉搏同步跳动。


  一句“能”开启融媒转型路


  2015年9月,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风裹挟着变革的气息。彼时还在《江城晚报》工作的朱富江站在“首届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的会场里,看着全国160多家媒体探讨“新媒体·新融合·新突破”的热潮,内心受到巨大冲击。

  “当时看到其他媒体已在用直播、H5 开展报道,我们却仍停留在纸媒思维,那种差距感让我坐立难安。”他回忆道。会议间隙,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12页心得,返程当晚就写下万字转型汇报。当时报社缺乏新媒体技术人才,领导看完报告问他“你能干不”,这位从未接触过新媒体技术的文字记者,斩钉截铁地回应:“能!”

  这句承诺,开启了从零起步的征途。没有技术团队,他带着年轻人自学PR、AE等剪辑软件;没有直播经验,他和记者蹲在办公室反复调试设备,常常通宵搭建直播间;为了拍出震撼的日出镜头,他和摄像记者扛着几十斤设备爬上朱雀山山顶,在寒风中守到凌晨4点。“最开始拍视频时,我们连运镜都不会,就对着优秀作品一遍遍模仿,一个15秒的短片往往要拍一整天的素材。”无论哪类新技术,他都是一边尝试摸索,一边带着团队边干边学。

  2016年11月,一场网络直播拉开序幕,吉林乌拉圈客户端同步上线试运营。这也开启了吉林市媒体移动视频直播的先河。从文字到画面,从静态到动态,朱富江带领团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组建首支技术团队、推出首个VR互动产品、完成首次动态文图直播、上线首个小程序应用……他带着团队在吉林市乃至全吉林省业内创下了无数个第一。他自己也从“技术门外汉”,成长为“文、摄、编、播、发”样样精通的“全能型”记者。


  一种担当架起“民心桥梁”


  2017年7月13日,吉林省永吉县遭遇特大洪水。前一晚在城区温德河坚守整夜的朱富江,次日清晨便带着摄像机,跟随救援队伍蹚着过膝积水进入灾区。“当时水位虽在下降,脚下却满是淤泥,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他肩上扛着摄像机,怀里揣着笔记本,在泥泞不堪的街巷中记录下抗洪救灾的场景。

  此次报道中,他们开通了不间断直播链接,持续15天。作为当时吉林市唯一的移动客户端,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将重要消息传递给市民。20日清晨,刚经历第二波洪水的永吉县突发防空警报误鸣,恐慌情绪在市区迅速蔓延。“必须立刻澄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们第一时间联系防空办核实情况,迅速发布澄清消息。稿件发出瞬间,吉林乌拉圈客户端后台涌入海量访问,阅读量即刻突破20万,服务器一度瘫痪。“看着后台不断刷新的留言——‘谢谢告知,不慌了’‘记者辛苦了’,我真切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力量。”朱富江说。

  这场抗洪报道让他荣立由吉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个人三等功,更让他在心底笃定了信念:“新媒体从不是简单的技术转型,而是能在危急时刻扛起责任的‘民心桥梁’。”


  一个设想展现江城美誉


  2023年,朱富江又提出一个大胆策划:通过航拍对吉林市境内400公里的松花江进行直播。这个提议在团队内部引发争议。“山路崎岖,天气多变,连续8个小时直播风险太大。”面对质疑,朱富江拍板决定:“咱们先走一遍,只要路能走通,再难也要直播,要让全国看到松花江的美。”

  接下来的20多天,他带领团队沿松花江踩线:有路驾车,无路租船,每日清晨出发,深夜若赶不回城区,便在村民家中留宿。“有一天在白山湖踏查路线,当晚留宿在与桦甸相邻的靖宇县松江村。”朱富江回忆,“留宿的村民正是次日要为我们开船的船夫,晚饭时他说:‘你们为了宣传咱们松花江,真不容易。’这句话让我浑身充满力量。”

  直播当日,全国97家媒体同步转播,近200万网友在线守候观看。《揽新江城 展新画卷400公里航拍 瞰松花江大潮奔流》直播也荣获了第四届“宣传吉林好新闻奖”。

  可比起沉甸甸的奖状,当镜头掠过奔腾的江面,将两岸的秀美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一一铺展在全国观众眼前时,此前所有的奔波、踩线的艰辛与直播的紧张,都变得无比值得。


  一种使命永远初心如炬


  25年风雨兼程,朱富江斩获数十项大奖,带领团队将吉林乌拉圈客户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融媒体平台。但他始终记得2000年刚入职时,骑着自行车跑民生新闻的日子。“那时我就想,要及时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同时要让老百姓的声音被听见。如今做新媒体,初心未改,只是传播方式更丰富了。”

  如今,49岁的朱富江仍保持着每日学习新技术的习惯,办公桌上始终放着最新的融媒体技术手册。“新闻行业永远在变,但对真相的追求、对责任的坚守不会变。”他表示,未来仍要带着团队探索更多创新形式,让新闻既有深度亦有温度,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书写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