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本仿古书的诞生:
时间与耐心的较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敦煌遗书是跨越千年的文献宝库,也是丝路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由四川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回到现场:一本仿古书的诞生——《敦煌遗书古代体育文献整理》创作分享会”近日在2025年天府书展现场举办。
《敦煌遗书古代体育文献整理》一书从流失海外的敦煌遗书之中采撷古代体育文献整理成册,按照古代体育项目类别,以射箭、球类运动、围棋和双陆、投壶、节庆体育等章节呈现,并辅以背景解说。它不仅向读者打开一扇窗,尝试从体育史的新视角探寻宝贵的敦煌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史料见证。
选题的萌芽与坚守
该书作者郭红卫教授是我的授业恩师,是清华大学体育学博士、郑州大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
2018年春,我们聊起敦煌遗书中古代体育的话题,当时他已经收集了一些原始的图文资料。当第一次看到这些原始文献时,我便被敦煌遗书中鲜为人知的古代体育史料所震撼——马球、步打球、投壶、围棋、双陆等活动的记载,不仅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碎片,更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见证。然而,因海外文献调取困难、学术考据浩繁,项目一度搁浅。直到2021年,随着敦煌学数字化资源的开放,我们重启这一“冷门”选题。郭老师最终拟定7个专题为纲,系统整理文献。
编辑的花式催稿
2021年,该书入选省级重点出版项目,正式启动。郭老师肩负教学、学术会议与央视节目录制等多重任务,治学又很严谨,交稿时间一再推迟。我使出了十八般花式催稿法,从节日问候到微信“打滚耍赖式”,常令他哭笑不得。其间,我也深入研读敦煌文献,并于2023年暑假到敦煌实地考察,愈发体会到这一选题的厚重与艰难。2023年9月,历经3年多的严谨考证和精心打磨,最终定稿,进入设计阶段。
在书稿即将交付前,我找到了知名书籍设计师李中果。他兴致勃勃,提出“我们好好‘玩一玩’这本书”。不久,他提交的方案令人眼前一亮:文献原图、录文、注释、题解、现代小史解读,错落排版,既还原了敦煌遗书写本的斑驳感,又通过留白缓解读者阅读古籍文献类书籍的视觉压力。更富创意的是,他为营造“风吹沙粒、遗书重现”的现场感,从工地取来细沙,在地板上推出篇、章、页的书法字形。
从2023年9月到2024年2月,经过5个多月的设计打磨、书稿部分内容的优化与更新、版式调整,这本书的内文排版文件终于“出炉”。但设计之路仍未结束,它贯穿了整本书从设计到印刷的始终。
文本打磨的考据之战
2024年2月,书稿正式进入编辑环节。书稿涉及英藏敦煌文献和法藏敦煌文献,我在编辑时不仅需要识别文献图片上的文字,检查断句及注释、出处是否准确,还面临敦煌文献中异体字繁多、衍字多的特性问题。
书稿中《韩擒虎话本》《捉季布传文》《张淮深变文》《孔子项托相问书》等几篇遗书文献,均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为保障学术严谨性,我往返图书馆、资料室等地,选择比较几种版本的敦煌文献资料,最终选定项楚先生版的《敦煌变文选注》作为主要参考书目,在尊重《敦煌变文选注》版本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这本书自己的文献特色。其间,我频繁通过微信向郭老师请教细节,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经过9个月的“编辑—作者—设计”三人“强迫症”式的反复打磨和沟通,在8次的核红、校对、修改完成后,书稿终于达到了下厂印刷的标准。接下来就是更加趣味横生、状况不断、好事多磨的印刷环节。
跨越四个月的印刷之旅
2024年11月,在书稿定版的同时,为复刻、再现敦煌卷子的视感、质感和古书的触感,我们选用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经过与印厂负责人的沟通及打印测试,最终印刷时决定选用六色工艺,为了在古旧的文献用纸上凸显古文献图片的视觉反差效果,需要在牛皮纸色的故纸上先印两次白墨,干透后再印四色。
不料这一工艺导致首次印刷时卡纸频繁,墨色不均。印厂负责人果断决定销毁已装订半成品,重新印刷。后来我们还陆续遇到了封面纸张柔韧性达不到设计要求、锁线颜色、环衬纸顺切逆切的问题,也遭遇了纸厂不同批次纸张差异的问题……每一次“小插曲”都在印厂负责人、设计师、出版社三方“会诊”下得到最优解决。
2025年4月,经过4个月的印刷严控把关,随时下厂“会诊”,这本精心复古制作的轻学术古籍图书《敦煌遗书古代体育文献整理》终于诞生了。
这本仿古书的诞生,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较量:从2018年的灵光一现,到2025年实体书捧在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这本别出心裁的仿古书的出版,更探索了学术出版如何兼顾专业性与大众传播。当读者抚摸书页,感受粗糙如鸣沙山沙粒般的质感时,或许能和我一样感叹:所谓“仿古”,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对文明馈赠的虔诚回应。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