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域特色做成独特优势
——从古吴轩出版社探索看城市社破局之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章太炎故居邀约苏州茶人举办茶会雅集。
古吴轩书店 供图
第35届“金牛杯”评选近日在甘肃天水落幕,古吴轩出版社凭《片墨寄沧海——晚清明信片绘事》《姑苏古城志——我把2500年的青春唱给你听》《指间年华——乔麦版画二十年》斩获三项大奖,在全国538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
这一亮眼成绩,正是这家深耕吴地的出版社坚守江南文化出版专长、深耕出版创新的生动注脚。从古籍活化到当代艺术传播,从地域文化挖掘到装帧美学探索,古吴轩出版社以专业实力与创新精神,持续书写着城市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老传统对接新需求
“地方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把地域文化做深、做活,让老传统对接新需求。”谈及选题策划,古吴轩出版社社长王乐飞直言,古吴轩出版社的创新路径始终围绕“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展开。
在内容上,古吴轩出版社一方面紧扣“生活美学”,将苏州文化与当代生活场景相融合。如《一座城的二十四节气·苏州》从博物视角解读苏州风物;《茶笺》《食笺》以及将于2026年推出的《香笺》系列以淡雅文风讲述苏式故事。另一方面,善用“流量IP”激活传统文化,“寻苏”系列中的《在苏州寻找苏东坡》,既是苏东坡传,也是苏州文人心灵史,更可作为文化旅行指南。后续还将推出《寻找范仲淹》《寻找白居易》,借名人IP扩大受众圈层。
形式上,“最美的书”理念贯穿始终。记者看到,《姑苏桥》以武康石为灵感设计书形,书口经激光雕刻形成立体触感,封面选用桃花坞木刻年画元素;《苏园六纪》英文版以苏州园林花窗、长廊为原型,通过镂空设计让读者“翻阅即置身园林”。
面对数字化浪潮,古吴轩出版社以“内容适配”原则,不盲目追新,而是让技术服务于文化传播。
其核心举措是搭建“数字文化资源库”。《苏州全书》数据库以高清图像呈现古籍,支持关键词检索,并接入苏周到、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实现“古籍资源全域传播”。同时,数字化也为小众内容出版降本增效,让古籍这类专业内容得以更高效地触达目标读者。
“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不是‘用技术替代内容’,而是‘用技术赋能内容’。”王乐飞强调,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源头把控+技术场景适配”:既依托编辑团队筛选加工优质内容,又按属性选择适配技术,如古籍配数据库、书画图书做高清影像,真正让数字化服务文化传承。
从本土IP到国际传播
版权合作是城市出版社拓展边界的关键。古吴轩出版社通过“国内IP 开发+国际版权输出”双向发力,让江南文化既“扎得深”,又“走得远”。
在国内IP运营中,“空间活化”与“文创延伸”是两大抓手。古吴轩出版社旗下古吴轩书店(章太炎故居店)不仅陈列章太炎著作、复原“太炎书房”,还举办“国学大讲堂”,开发主题文创,实现“文化遗址+阅读体验”融合。依托图书打造的“情调苏州”文创品牌,推出明四家折扇、苏州园林冰箱贴、城市地标系列纸雕便签等产品,让苏州文化符号成为可消费的生活美学单品。
国际传播方面,古吴轩出版社聚焦“江南文化出海”。《“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入选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2021年江苏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布达佩斯举办新书发布会,并亮相2023年法兰克福书展。《情调苏州》英文版作为外宣优秀图书,被赠予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并在美、法等国文化交流活动中传递苏式文化。
王乐飞说,未来将围绕“助推文化强市、弘扬江南文化”的使命,实施挺拔主业、壮大产业、关联跨界、多元布局的融合发展战略,深耕“古”“美”“吴”“数”特色出版,打造具有核心辨识度的产品线矩阵,拓展“出版+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多元赛道,构建“大出版产业”格局。
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影响
扎根苏州多年,古吴轩出版社形成了成熟的本土作者挖掘与原创内容孵化机制。依托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该出版社不仅出版陆文夫、王稼句等苏州本土名家作品,还通过“国学大讲堂”、“观前言”读书会等活动,为本土作者搭建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激发创作活力。
对《尘世间:明清笔记小说中的苏州城与人》这类历史题材,古吴轩出版社探索“学术+文学”的平衡路径:作者以历史学者的严谨梳理文献,以媒体人的敏锐捕捉故事,用非虚构写作让明清苏州“活”起来;《园林花笺》在讲解园林花卉知识时融入诗词、民俗,让专业内容兼具可读性与文化厚度。
古吴轩出版社始终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打造差异化标签。聚焦吴门书画、昆曲、苏剧等特色资源,推出《何以最江南》、《忆江南》、“苏州曲艺文化系列丛书”等图书,形成“提到江南文化,就想到古吴轩”的认知。在传播上,打通融媒渠道,开设“古吴轩”频道,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在IP运营上,以“情调苏州”为核心,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创产品,强化品牌辨识度。
“我们要做的,是打通专业与大众的壁垒,让地方文化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王乐飞说。
面对渠道多元化、读者分层的市场现状,古吴轩出版社以“精准选题+场景营销”提升市场穿透力。
选题结构上实施多种策略:经典IP“活化”,如“苏州好礼·香芸帙”系列将《清嘉录》《长物志》等经典古籍进行仿真影印,搭配桃花坞木刻笺纸,让古籍成为文化礼品;读者需求“适配”,针对少儿市场推出国风绘本《回家,回到园林》,为大众出版《姑苏古城志》《近世吴门饕餮录》,为专业群体打造《苏州全书》。
营销模式上突破“卖书”思维,转向“生态共建”与“场景体验”。跨界联动方面,章太炎故居店引入“协顺兴”老字号面馆,推出“苏式人文面”,将图书与文创植入餐饮场景。
场景化营销方面,书店定期举办评弹、昆曲演出,设置古籍修复体验区,让读者在文化活动中接触图书;文创延伸方面,从《清嘉录》提炼节气元素开发香薰,从书画典籍衍生团扇、丝巾,让文化内容渗透至日常生活,间接带动图书销售。
“地方社的生存之道,在于把‘地域特色’做成‘独特优势’。”王乐飞表示,未来古吴轩出版社将继续深挖江南文化,开发“苏”系列、“古”系列、“名”系列主题资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打造更多具有独特内涵的城市人文IP。同时,继续推进“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出版社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