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描绘经济发展景观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24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经济思想中汲取滋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坚持进行自主理论创新,是中国经济学家一定能完成的光荣使命。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在《当代中国经济讲义》中,讲述了1949年至今,新中国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过程。同样,萧清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于货币发展有贡献的思想家,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历史渊源。经济学家朱嘉明在《思想的天际线:科技、经济拓界之美》中,说明了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态将如何重塑经济、社会和人类的认知。
以问题为导向,是《当代中国经济讲义》一书的特色。从计划到市场,作者跳出“发生了什么”的叙事,直击“为何发生”及“如何演化”的核心问题,以严谨的经济学逻辑与鲜活的本土案例来说明,不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就无法真正理解改革实施的起点与独特路径。
作为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萧清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以货币思想演进为主线,分析春秋至明清时期货币流通、铸造管理及货币政策等核心议题,考察古代货币制度与理论基础。研究采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讨货币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变革的关联性,填补了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朱嘉明在《思想的天际线:科技、经济拓界之美》一书中,以科技前沿与经济新知为讲述主线,呈现给读者一幅有关科技发展、经济变迁与未来世界的错落有序的思想景观图。作者认为,人类的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自然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并存,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并存,促使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
叶桐在《工业的逻辑:创新与演化》一书中认为,创新并非目的,而是服务于产业规律和工业逻辑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工业,还是微观层面的工程,都需要重视积累的演进过程,这在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在他看来,工业的演进不会呈现短时间爆发的“革命”式突变,重视实践、把握经济现象本质中的供需关系才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关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在《县域经济破局:数智化驱动县域发展新模式》一书中,刘丁蓉博士等人聚焦“数字县域”这一核心,详细阐述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途径,从县域商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人口结构和数字治理五个方面,探寻县域经济数智化新模式。作者认为,县域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数字化经济体系,此举有助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看看来自丹麦的企业家拉斯·特维德的《超智能与未来》。书中,作者以“宇宙如何塑造自身智能”为主线,串联起从宇宙大爆炸—恒星诞生—单细胞生物—人类进化—文明和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超智能未来的漫长历程,打破科学边界,呈现宇宙从虚无到超智能的15次关键跃升,让读者理解智能并非人类独有,而是宇宙演化的内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