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观海听涛中书写人性光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7
赵德发 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特聘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大海风》等,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黄海传》等。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长篇小说《经山海》《缱绻与决绝》分别被改编为电视剧《经山历海》《生万物》,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他以乡土为根,以山海为路,30余年栖居海边,观海听涛既是日常,也是写作的功课;从“农民三部曲”的土地叙事转身,以《大海风》挺进深蓝,赵德发始终把“人—土地—时代”写成一个彼此牵引的坐标轴。新作《大海风》推出之际,他谈写作转向的内因与外部现场,也谈人物从生活到文本的“再诞生”,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语言的“风与盐”。
书:从土地到大海
对乡土与传统文化题材深耕多年之后,赵德发把长篇创作的视角由“山路”推向“海路”。赵德发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大海风》是他“长期从事乡土题材和传统文化题材之后的转型之作”,“转入海洋叙事,核心命题是书写海洋故事,表现海洋文明”。这一“由山入海”的写作路线,首先是题材与风格的延展:从以土地伦理与农民命运为主轴的“农民三部曲”,到以人海关系、航运与产业史为经纬的《大海风》,书与书之间形成了一条内在连续的思想曲线。在《大海风》中,人物命运与产业更迭紧紧相扣:从马蹄所的渔家子弟,到礼贤书院见识文明交流,再到五桅大船与轮船行的商战布局,叙事始终把个人选择系在时代风浪之中。人物从经世致用的商业路径,被推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共同命运面前。
“我的生命之根在土地上,血脉来自农民。”赵德发说,即使转向海洋题材,他也总是用农耕文明的视角加以观照,在比较中鉴别,加深对海洋文明的认知。在他看来,土地伦理关切农民命运怎样借此改善,海洋伦理则着眼人海关系的和谐、资源的永续利用及海洋生态保护。两者并非彼此替换,而是在同一个写作坐标上彼此牵引。在他的创作谱系里,新作并非与旧作切断,而是把旧作的伦理脉搏带入新的叙事空间。当作品将乡土经验注入海洋视野,现代中国的叙事坐标由此扩容。
“中国是海洋大国,有悠久而丰富的海洋文化,我应该关注海洋,让创作走向深蓝。”如果说书与书的延展勾勒出一张文学地图,那么《大海风》为这张地图添了一条通往深蓝的航道。“我居住在海边已经30多年,观海听涛、感受海风,是我生活的一项内容,也是我创作的一门功课。海风习习,碧波万顷,让我赏心悦目;海风劲吹,大浪滔天,让我惊心动魄。”这种切身的体会,最终在“三年‘打捞’”的持续取材后有了成果:他在黄海、渤海长期走访,采访海边老人,查阅史料,把散落的口述、产业与地域信息汇聚起来,纳入故事的主线。这本书因此拥有了“风与盐”的质地。
人:在海风里“再诞生”
“书怎样形塑一个人?人又怎样反哺一本书?”在赵德发的回答里,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问题。作为写作者,他把自己的日常化为“素材”,又把素材的复杂性还原为“人物的再诞生”。在《大海风》中,邢昭衍的成长线索,一端系在家族渔业与本地市井,一端牵向礼贤书院与更辽远的贸易航道。人物的每一步,都被时代的潮汐推动;而每一次向前的抵抗与妥协,又把时代的纹理压进人物身体。
赵德发回忆写作中的情感瞬间:当人物在“风雨飘摇、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完成由经商到救亡的价值转身,“写到这里时,我泪流满面”。这种“由产业逻辑迈向民族大义”的跃迁,也正是作品最有穿透力的节点,把个人、家业与国运系于一线的公共抉择。
这条“人”的曲线,也是一条叙事的曲线。赵德发曾提出写乡村要兼具“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的复调视角。落实到写作,他表示:“要通过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编排,婉转而不是生硬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中,在审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领会到。”而在“人”的书写上,赵德发反复强调“阅读与田野的双轮驱动”,以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底线。人物必须“先在生活里长出来,再在文本中站稳”,写作要以真实经验为基座、以细读与核验为方法,因此,《大海风》里的“风浪”不是情节噱头,而是持续的伦理试金石,让人物在风险、机遇与责任之间反复衡量“何为有益于众”。
时代:海洋题材的回响与前行
《大海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在济南、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持续举行研讨会与分享会。读者的关注,说明海洋题材长篇不仅“能写”,且“有人读、有人评、有人研究”。
影视改编带来的“阅读回流”同样直观。根据他创作的《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今年8月在央视与爱奇艺热播,带动原著新版加印和电子阅读热潮。赵德发告诉记者:“很多人不光追剧,还找原著看。电视剧播出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新版《缱绻与决绝》,一个多月就几次加印,累计销售8万册,微信读书平台上,这本书连续多日都是热搜第一。”他认为,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的确是好事,小说提供精神内核与完整故事,影视扩大受众。但他也提醒,“并不是被改编的小说才是好作品,没被改编的,也有大量精品佳作。”
从山路到海路,赵德发把“人—土地—时代”的坐标拉直并拓宽;从乡土到深蓝,他在“风与盐”之间打磨语言的力度与温度。《大海风》写下的,是人物在真实生产与历史风浪中的一次次抉择。在山与海的坐标系里,他把“人”的精神与伦理安放其间,也把中国故事安放其间。谈到未来,赵德发表示:“还有两部长篇小说的计划,争取3到5年内完成。”他直言:“最想突破的主要是题材边界,希望从《大海风》开始,为海洋小说的丰富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