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出版为桥,构建体育精神大众化传播新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7
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的价值内核,是新时代激励全民奋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体育精神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载体,承担着连接体育精神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功能;同时,党建引领为传播工作锚定政治方向、夯实发展根基。因此,推动体育精神从赛场延伸至社会、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已成为体育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
党建引领:为“出版之桥”筑牢方向根基。构建体育精神传播的“出版之桥”,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强化政治把关与资源整合,确保体育精神传播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契合人民群众需求。
在政治引领方面,党建为出版内容确立了清晰的价值坐标。体育精神的传播必须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版单位应在党建引领下,深入挖掘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民族复兴主题相结合,将全民健身理念与民生福祉改善相贯通。无论是聚焦奥运赛场的为国争光精神,还是呈现基层体育的群众实践,都应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核心,使每部作品都成为传递时代正能量、彰显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
在资源整合方面,党建为出版传播构建了高效的协同机制。体育精神的大众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党建共建”模式,可有效打通行业壁垒,统筹政府部门、体育机构、社区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传播合力。出版单位可与体育部门深度合作,依托体育领域专业资源保障内容权威性;借助基层党组织网络,实现出版物的精准投放与广泛覆盖。同时,通过组建党员宣讲队伍、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出版+活动”的立体传播格局,提升体育精神传播的影响力。
出版创新:让“传播之桥”适配大众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出版之桥”的构建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与内容的创新程度。面对大众对体育精神“多元化”和“场景化”的需求特征,传统出版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只有推动载体形式与内容表达的系统创新,才能使体育精神传播真正联通大众、深入人心。
在载体形式上,应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出版矩阵。针对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与认知特点,开发分层化、差异化载体形式。面向青少年群体,可推出体育主题绘本、科普漫画等趣味读物,将拼搏精神融入叙事;面向中老年读者,出版大字版、图解版健身指南,在推广科学锻炼方法中传递健康理念。同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维度,借助VR电子书、体育精神知识库小程序等新型数字产品,实现沉浸式、交互式传播,推动体育精神从书面内容向生活实践转化,增强其在日常场景中的可及性与感知度。
在内容表达上,应实现从说教式叙事向故事化、生活化表达的转型。出版内容应聚焦普通人的体育实践,通过社区志愿者、基层运动员等的真实案例,生动诠释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激发公众情感共鸣。此外,可将体育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健康生活、城市文化等大众读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读者在日常阅读中自然理解并认同其价值,真正使体育精神成为群众可感知、可践行的精神力量。
实践成效:以“实效之桥”凝聚精神力量。“出版之桥”的构建成效,最终需通过实践来检验,即体育精神能否有效转化为公众的行动自觉,切实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体育精神出版传播已在基层治理与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展现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基层治理层面,体育精神出版物发挥着“凝心剂”的作用。通过向社区、乡村配送体育类读物,并配套开展主题文体活动,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推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增进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使体育精神从文本理念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社区与美丽乡村提供文化支撑。
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体育精神出版物承担着“成长养分”的功能。出版单位与教育部门协同开发体育精神教材与读本,将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等价值理念系统融入课程体系,结合“校园体育节”“班级联赛”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认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与集体意识的形成,实现体育精神育人功能的落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价值基础。
构建体育精神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需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保障,以出版创新为关键支撑,通过二者协同发力方能实现让体育精神跨越赛场边界,融入大众生活。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党建+出版+体育”的融合机制,通过理念更新、渠道拓展与质量提升,不断强化“融合之桥”的连接功能,使其切实成为连接体育精神与亿万大众的有效纽带,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复兴伟力注入持续强劲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