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行业迈入智能增强新纪元

作者:陈广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5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赋能已不是企业简单应用技术的选择,而是通过重塑业务流程、决策机制和价值创造模式,为企业与产业注入新能力、新工具的路径。在印刷行业,AI赋能正将行业从传统制造领域推向智能增强的新纪元,技术迭代速度与产业变革深度前所未有。对印刷企业而言,唯有主动拥抱AI、深度融合技术与业务,才能在行业转型中抢占先机,推动自身乃至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覆盖生产到服务全流程

  AI对印刷业的改造并非单点突破,而是覆盖从生产到服务的全流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效率提升,通过自动化替代重复性任务,减少人工干预误差。例如在设计环节,AI可自动完成图像预处理、排版校对;在生产环节,智能设备可自主调整印刷参数,大幅缩短流程耗时。二是决策优化,依托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为企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比如通过分析历史订单数据,预测市场需求波动,优化生产计划;通过设备运行数据监测,提前预警故障风险。三是创新驱动,为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例如AR(增强现实)印刷结合AI生成动态效果,让传统纸质产品具备交互功能;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借助AI实现个性化订单快速响应,催生新的盈利增长点。四是个性化服务,打破大规模生产的局限,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用户上传照片或输入需求后,AI可自动生成定制化设计方案,从手机壳、礼盒到宣传册,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五是资源优化,通过智能调度与预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从目前AI在印刷业的应用场景看,已渗透至设计优化、质量控制环节,通过具体算法落地,解决行业痛点。设计是印刷业的前端核心环节,AI通过图像处理与颜色处理技术,大幅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以AI颜色处理为例,色彩转换实现不同色彩空间的精准转换,避免设计稿与印刷成品出现色差。色彩调整通过灵活调整颜色浓淡与饱和度,匹配品牌专属色要求,确保批量印刷颜色统一。色彩矫正通过修正拍摄或扫描图像的色彩偏差,还原真实色彩,适用于包装、样本等对色彩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

  质量是印刷业的生命线,AI通过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以AI图像识别为例,缺陷检测通过视觉算法扫描印刷品,自动识别套印不准、漏印、划痕等缺陷,检测效率远超人工。颜色识别对比印刷品与标准色卡的色差,实时反馈调整,避免因颜色偏差导致的批量报废。文本识别自动校验印刷品中的文字错漏、字体不一致等问题,减少人为失误。

  选择适配的落地路径

  印刷企业切入AI领域并非一蹴而就,需结合自身规模与资源,选择适配的落地路径。第一,渐进式渗透。从单点试点到全流程推广,优先在质检(AI视觉检测瑕疵)、报价(智能估价系统)等高频、易落地环节应用AI,积累数据与经验后,再向设计、生产、供应链等环节延伸,降低转型风险。第二,生态式合作。联合AI厂商开发行业专属解决方案。印刷业存在潘通色库匹配、折页工艺模拟等专有需求,与AI厂商共建垂直模型,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适配,避免通用AI工具的“水土不服”。第三,前瞻性布局。投资智能设备与前沿技术。例如引入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数字印刷设备,可自主优化印刷参数;布局AR印刷品验证系统,实时渲染印刷效果,提前规避设计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化,数字印刷将突破传统边界。生产模式向智能云工厂迁移,分布式印刷节点通过云端AI中枢协同调度,实现就近生产、快速交付。例如用户在北京下单的定制笔记本,算法可自动分配至上海某写字楼内的共享印刷终端完成制作,大幅缩短交付周期、降低物流成本。产品边界突破物理限制,AR技术与AI印刷深度融合,让纸质产品具备动态交互功能。某美妆品牌测试的“魔法礼盒”,用户用手机扫描即可看到AI生成的虚拟代言人演示产品功效,将传统包装转化为营销触点,提升产品附加值。环保革命驱动技术升级,AI优化算法推动印刷业绿色转型。例如水性油墨配方开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个月,荷兰某公司推出的零浪费印刷解决方案,通过AI优化材料使用,使碳排放降低65%,契合全球环保趋势。

  笔者认为,AI浪潮下,印刷企业若想抓住机遇,成为产业领航者,需从三大方向发力。一是加快数字流程体系建设,打造全数字化工作流程,打通数据流、控制流、管理流和增值流,实现业务链全环节的数据贯通,为AI应用奠定基础。二是转变思维,聚焦需求创新,跳出传统制造思维,深入思考大数据与AI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将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研发与新服务创造,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三是布局新业态与新模式,以创意印刷、数字印刷、网络印刷、按需印刷及增值服务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实现从印刷厂商到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作者系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