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实现两个效益的六个功夫

作者:谭福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5

  出版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职责。当前,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是每个出版社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出版社工作的着重点起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讲政治,把主题出版做优

  出版姓“党”,出版社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成为党的“喉舌”,这是出版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因此,做好主题出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组织选题策划与出版工作,是出版社的根本职责。如何把主题出版做优,是各出版社必须把握的着重点。一要明确优的标准。就是围绕履行文化使命,紧扣主题主线,记录伟大时代,弘扬主流价值,不断推出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二要把握主题出版的基本范畴。包括政治理论读物尤其是领袖思想阐释读物,党史国史读物,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读物,当下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宣传读物,社会热点解惑释疑读物,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世价值读物等。三要升华主题出版读物的可读性。表述要接地气,防止概念化、空洞化、同质化、简单化,确保作品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小切口描述,使人读起来富有感染力,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四要注重开发新技术产品。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新技术运用到主题出版之中,开发视频书、有声书、互动书等新媒体产品,增强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群体的吸引力。

  重创新,把融合出版做强

  当前,互联网和新技术正在改变出版的形态,做强融媒体产品是出版社的根本出路,不注重创新、走不好转型升级之路,必然被时代所淘汰。笔者认为,做强融合出版,要把握好五点。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做强融合出版,是适应数字化浪潮、让传统出版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不做融合出版就没有明天”的意识。第二,明确发展方向是根本。融合出版的核心在于强化知识生产与传播能力,发展路径在于将出版业由传统制造业转化为文化服务业,也就是实现由图书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变。第三,掌握运用技术是关键。出版在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来提升出版新质生产力。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由人工审读向智能把控转变,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编辑人员由依据经验策划选题向利用大数据优选选题转变,可以有效提升出版产品的销售量;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由选择传统发行渠道向通过云出版服务平台转变,可以随时掌握渠道的销售数据及读者的查询、点击、购买等情况;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由人工认定向自动生成并固化作品的权属信息转变,可以有效保护版权、高效维权;运用元宇宙技术,实现由读者只能阅读向可供读者交互体验转变,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第四,实现行业交融是必需。出版社要树立“出版+”理念,以出版工作为基础,从书刊出版单一领域走向跨行业跨领域,把出版的基础性转化为多领域的必备性;大力推进数字化,让数字化成为出版全流程的基本载体;实现单介质(书刊)向多媒介(产品形态多样化)转化、一次性向可持续(多批次)转化、静态呈现向动态交互转化;把出版社打造成为学术出版平台以促进科研同行交流分享,打造成为知识沟通合作平台以推进开放存取,进而强化合作出版,增加收益。第五,专业人才培养是灵魂。目前,出版社复合型人才不足是普遍现象,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改变被动局面。要加大多途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队伍素养;通过退补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通、善于协调、熟悉市场、能征善战的坚强团队。

  创品牌,把拳头产品做靓

  笔者认为,做靓拳头产品,必须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重大意义。出版社善于自创品牌,可以起到树立形象、强化知名度、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等作用。创自有品牌、不断推出拳头产品,可以增加出版社的无形资产,稳定提升经济效益。二是明确如何突破。比如在做传统文化上,要多出经典书;在做当下热点上,要多出畅销书;在坚守出版社定位上,要多出特色书。要立足各出版社实际,不企求量的扩张,而重点考虑质的提升,强项要更强,瓶颈要突破,真正形成有拿得出手的好产品的局面。三是明确可行路径。争取多获奖项,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获得奖项可以有效提升出版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要求出版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谋划,用心用情把好出版质量关,不断推出新的拳头产品。

  稳基石,把教材教辅做精

  对于有经营教材教辅资质的出版社来说,如何把教材教辅做精,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做精教材教辅,必须做到“三个特”。一是特别重视。充分认识经营教材是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只有真正做到内容准确无误,不出现任何差错,才能对得起广大学子及其家长。同时,还要充分认识经营教材教辅对于出版社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做精,才能真正夯实出版社长盛不衰的根基。二是特殊措施。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材教辅质量,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推出的产品真正受到师生欢迎;要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材改版的基本要求,编写新的教材教辅要高起点、严要求;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把数字教材、有声教材等新形态产品做起来;要深入研究经营教材教辅的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强化全流程质量保障。三是特色团队。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特别敬业、敢于创新、熟悉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教材教辅编写队伍。

  善借鉴,把取长补短做好

  出版社要想有大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善于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笔者认为,善于相互借鉴,必须做到“四个多”。一是多上网查看,从成功经验中获真知。网络上有相当多关于出版工作的经验介绍,尤其是我们的行业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更是经常刊登这方面的文章,各出版社的主要领导应经常上网浏览,发现亮点,取得真经,推动本社工作不断发展。二是多外出学习,从观察思考中获取灵感。出版社组织不同的专业团队赴外考察学习,每位同志回来后都要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写出考察报告,然后把思想中闪现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工作之势。三是多交流互动,从别人做法中获启迪。出版社内部要经常组织经验交流会,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出版社之间要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搭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四是多自查反省,从自我完善中获得提升。各社领导班子要时常总结工作,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激发工作热情,又要找到问题不足,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塑品格,把养正功夫做足

  把出版社塑造成为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团队,必须驰而不息地强化队伍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每位同志品格高尚、志存高远、一身正气。笔者认为,做足养正功夫,必须做到“三个很重要”。一是讲团结很重要。团结统一比金子还珍贵,团结出形象,团结出成绩,团结出好产品。出版社班子成员要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坚决避免出现内耗现象。二是不折腾很重要。继往开来,一任接着一任干,要大胆改革创新,但在具体操作上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避免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三是树正气很重要。只有把正气树起来,歪风邪气才无用武之地。要营造惩恶扬善、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营造奋勇争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杜绝不求上进、自私自利的现象;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公开化的良好氛围。

  从以上六个方面下足了功夫,出版社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现状,发展前景也将一片光明。

  (作者为河南省出版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