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种》编织双时空脉络,导演表示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要往前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5
本报讯 (记者张博)10月12日,电影《火种》全国首映礼在北京举行,影片导演陈剑飞携众主创出席,与观众一同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谈。影片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与精神传承为核心,采用双时空叙事结构,探讨信仰的力量如何在时间长河中薪火相传。
《火种》在叙事上选取“抓捕杀害李大钊的凶手吴郁闻”这一充满张力与悬念的事件为核心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编织了两条时空脉络:一条回溯至北洋政府统治末期,展现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的过程;另一条则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聚焦公安干警开启历时100天的绝密缉捕行动,将隐匿多年的凶手吴郁闻绳之以法。这样的叙事结构赋予作品更具张力的人物关系,增强了故事的历史纵深感和戏剧吸引力。
同时,影片通过对吴郁闻这一角色价值观扭曲、最终难逃审判的描摹,与当下社会中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相映照,形成深刻的现实镜像映射,让“信仰不分时代,正义绝不缺席”这一社会共识形成隐性价值观渗透。
从剧本筹备至今,《火种》走过了5个春秋,如今与全国观众见面,影片总制片人武姝彤感慨:“大钊先生38岁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为了党的事业,这份崇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当时做这部影片真的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我左肩是责任,右肩是使命。”
陈剑飞透露,选择双时空叙述是因为大的叙述大家都已经看过了,“电影要前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也要往前走。”不仅如此,为精准还原历史场景,创作团队秉持“让历史可触摸”的创作态度,进行了浩繁的资料考据与实地调研。无论是李大钊当年伏案疾书的工作场景,还是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特有的街巷风貌、市井气息,均严格参照历史文献与老照片进行精心复刻。
目前,电影《火种》已定档于10月16日起通过人民院线全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