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现场,文字就会失去温度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赵同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4

赵同增(左二)在富士康郑州综保园区采访。


  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第一天,我来到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富士康郑州综保园区采访,在制造二总处生产车间外与几名一线工人和行政人员随机展开一场“站着谈的座谈会”,向他们了解相关情况的同时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反向采访”。

  36岁的员工殷接来自驻马店市汝南县,在车间负责产品装盒、装箱。“记者大哥,这大过节的你不在家陪嫂子,她对你就没意见吗?”殷接的爱人正因为他假期上班闹小情绪,有感而发,抛出了这个问题。

  记者是个特殊的职业,风里雨里节日里,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从业20年来,我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采访一线度过,家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给予我更多的是支持和心疼。“工资奖金全部上交,媳妇保准不把毛病挑。”我调侃地传授“绝招”,让殷接竖起大拇指,也引得在场的男士会心一笑。

  王文君是企业员工服务部的一名员工关爱专员,好奇地凑过来看我在采访本上记录的内容,对记者工作表达了羡慕之情:“当记者真好,写写画画就能挣工资,工作体面又轻松!”

  “在媒体当记者,实际上和在企业工作差不多。”我给王文君打了个比方:富士康生产车间有贴物料、装盖板、锁螺丝等12道工序,报纸出版有新闻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多道工序,记者负责采写稿件也是“流水线”上的一员。并且,现在早过了“一笔一本闯天下”的年代,文字记者也要会拍、会剪、会出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一点都不轻松哩。

  一番解释,王文君把我当成了工友和同行,看向我的目光亲近了很多。

  “你是《河南日报》的记者,为啥要来采访我们这些普通的‘打工人’哩?”青年员工何昕昊来自安阳市殷都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我的来意表达疑问。

  “你们不普通!”我对何昕昊说,郑州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也是年产值数千亿元的“超级工厂”,双节期间满负荷生产,既是在为企业赶订单,又是在为河南的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澎湃活力;具体到每一位坚守岗位的产业工人,在为自己挣工资的同时,也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都很了不起。

  这样的回答,让在场的员工增加了荣誉感和自豪感,腰板挺得更直。看到《河南日报》的记者愿意“接受采访”,大家和我的距离一点点拉近,你一言我一语聊得越发起劲,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中午时分,采访结束,企业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祁爱琴送我离开厂区,也忍不住对我进行“采访”——“赵老师,你来富士康采访了很多次,按说根据之前掌握的情况就能完成稿子,或者电话采访补充内容也行,为啥非要专门跑一趟呢?”

  我郑重地告诉祁爱琴,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感受;不和群众交流,文字就会失去情感和温度;不专门跑一趟,就发现不了故事和细节,写不出生动鲜活的稿件。作为一名老记者,更应做到身到、眼到、心到和笔到,怀着敬畏之心认真采访并写好每一篇报道。

  当天,我完成探访稿件《直击富士康生产一线——超级工厂“三忙”背后的高效与温情》,于10月2日在《河南日报》2版刊发。

  接下来的几天,我又到郑州航空港区IT社区、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等多地采访,完成了《走进郑州航空港“超级工厂”,听听“康康”员工的安居故事》《领跑中部 率先破万——郑州航空口岸国际货运航班数量创历史新高》《低空“飞铁”振翅欲飞》等多篇稿件,和往年一样度过了一个充实又快乐的双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