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承使命 边疆记微光

作者:《西藏日报》记者 达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4

  扎西岗镇卫生院院长西绕加措向达珍(左)介绍B超机的功能与卫生院的诊疗保障情况。


  中秋节当天,我和同事循着熟悉的路线,再次踏上前往边境乡镇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镇的采访之路。

  对媒体人而言,节日的意义从来都在“奔赴现场”的车辙里。尤其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变迁,更值得我们用文字刻进时代记忆。

  出发前,我在采访计划里写下自己的期许:“不仅要写基层干部的坚守,更要透过他们的故事,让读者看见60年来边境的发展。”带着这个想法,我的采访本上不仅列着待访人员的名单,更记着扎西岗镇这些年的民生印记: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土坯房变成宽敞亮堂的双层民居,乡村土路升级为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可当真正站在这里时才发现,比这些发展印记更动人的,是藏在基层干部日常里的烟火温度。

  上午11时,我们抵达扎西岗镇政府。见到当天第一个采访对象——扎西岗镇纪委书记朱加伦时,他刚挂完和云南家人的视频通话。见我们来,他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微笑着迎接。

  “这是我第十二个没回家的中秋。”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时,没有抱怨,只有轻轻一句“卸不下职责”。后来跟着他去职工之家为中秋值班人员送月饼,看着值班室里的同事们接过月饼时的笑容,我忽然明白:在边境乡镇,“团圆”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样——它可以是同事间的一句问候,可以是各族干部围坐在一起的笑声,更可以是守护“大家”安宁时的彼此陪伴。

  离开职工之家,我们跟着朱加伦前往村民格桑平措家中走访。聊天时得知,格桑平措是一名货车司机,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主动加入了村合作社。“现在不光工资稳定,合作社分红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话时,格桑平措脸上藏不住的笑意,正是扎西岗镇居民生活向好的最真实写照。

  从格桑平措家出来,我们走进扎西岗镇卫生院。在这座210平方米的卫生院里,输液室、护士站、远程会诊室等功能区划分清晰,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噶尔县人民医院援藏专家还可以随时通过系统开展远程诊疗。

  扎西岗镇卫生院院长西绕加措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就得不负众望守住大家的健康。”采访间隙,有村民来买感冒药,他一边递药一边反复叮嘱:“最近早晚温差大,药要按说明书吃,要是咳嗽加重,一定要及时来卫生院,别硬扛着。”

  在过去的采访中,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小事”,可正是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事,一点点撑起了边疆群众心底的“安全感”。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日头已爬至正中,正午悄然到来。简单的“中秋团圆饭”后,朱加伦和西绕加措便又各自奔向了工作岗位。看着他们匆匆的背影,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感悟:媒体人记录“坚守”,不只是写干部的付出,更要传递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背后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让边境村镇有了如今的欣欣向荣。

  结束扎西岗镇的中秋采访,返程的车驶向狮泉河镇,“十一”假期剩下的几天里,我们的采访从未停歇。在街头,我们记录下环卫工人凌晨清扫街道的身影;在快递站点,我们见证了快递员顶着寒风将包裹送到居民手中的坚持;在建筑工地,我们看到建筑工人放弃休假,为狮泉河镇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卫生院,我们记录下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守护群众健康的日常……

  这个“十一”假期,我没有和家人团聚,却在这片高原上见证了无数个“别样的坚守”,他们或许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阿里的发展、为西藏的繁荣默默付出。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身影,串联起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变迁轨迹。

  而作为媒体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笔,将这些故事、这份精神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边疆的发展、听见这片边陲大地上的声音,这便是我们不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