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推出“丰收节特刊”:
在丰收中描绘新时代乡村画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30
金秋九月,丰收在望,全国大地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9月23日《农民日报》推出“丰收节特刊”,用独特的选题策划和阅读呈现,带领读者领略新时代的乡村风采,感受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展现农耕文明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作为一个拥有古老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的基因已然深入到每一寸土地。要从何种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去展现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农民日报》在“丰收节特刊”中选用了五色土的概念来进行呈现。
中华大地素有“五色土”之说——黑、青、红、黄、白,囊括四方与中央,象征五行与万物。不同颜色的土壤通过影响耕作方式、作物选择、水利工程乃至聚落形态,塑造了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基因。
在此次“丰收节特刊”中,《农民日报》的记者跨越东西南北,从陕西的黄土、江西的青垄、广东的红土、新疆的白壤、吉林的黑土地等5个不同地界的小山村的土壤里,挖掘出了不一样的丰收故事。
在陕西的黄土上,读者能品味到这里孕育出的绵延的文脉,还有辣子汤、花馍、白水豆腐等特色乡村美食;在江西的报道中,《农民日报》记者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丰富红色底蕴的吉安,这里肥沃的青土不仅为村民带来亩产千斤的丰收,还滋养出特色的绿色循环农业;在广东的红土地上,浓厚的书香文化多年绵延不绝,紧邻大海的滩涂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新疆的白土是在干旱气候中沉淀出的独特肌理,随着城乡联系的不断加深,新疆昌吉州木垒县正将农耕文化转化为旅游竞争力,依托拔廊房,使整个村落变成一座流淌着乡愁的“活态博物馆”;东北的黑土地上,人们正发展文旅带动乡邻增收,用民俗表演、生态研学等巧思让当地古村落“活”起来。这些对于土地的活化利用与开发,为读者理解丰收带来全新的视角,让人明白每一片土地上的丰收,从来不只是“颗粒归仓”的喜悦,更是农耕文明紧紧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所作出的转变。
用数据呈现不一样的丰收成绩单
除了覆盖广泛的报道,清晰的数据呈现也是《农民日报》本次特刊中的一大特色。通过数据的直观表达,让读者可以在心里建立起对于宏大叙事明晰的概念框架。
例如,“这个丰收年,抖音新增超13.6亿条乡村视频,‘三农’万粉创作者数量超9.5万人”“这个丰收年,抖音电商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02亿单,订单量同比增长38%,平均每日发出2448万单”“这个丰收年,抖音生活服务全年乡村团购订单量超1亿单”……一组组鲜活数据,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在特刊《山水为证来日可期》一文中,《农民日报》也选择用数据呈现的方式展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的重大成就,文章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问题上的重要指示,并在其下详细列举出了相关成果。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这一句关于产业发展的指示下,就用“脱贫地区550多个单一县域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每年投入103.9亿元,支持2万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832个脱贫县编制实施‘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全产业链开发”等数据详细说明了目前在产业规模、联农带农、支撑保障体系等三方面的明显提升,展现了国家是如何更好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成效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创意图文版式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视觉设计上的不同呈现往往会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极大影响。此次“丰收节特刊”在图文呈现和版式设计上也能看出编辑的巧思。
特刊首版并未急着用大段文字来表达对丰收节的喜悦,而是选用了4张人物彩图,用老年、青年、儿童等不同人群的欢声笑语和辛勤劳动点出丰收的主题,展现出新时代人民的蓬勃朝气,再配合一张现代化农机在田园忙碌的风景图,与人们忙碌的场景相呼应,既体现出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整个版面用5张图片就完成了呈现。这些生动图片的选取,也使得整个版面仅用几行图说就为读者营造出了洋溢着热情与欢快的丰收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比文字更直观的冲击。
在版式设计上,本次特刊将《农民日报》的5、8版做成了通版样式,在页面中心位置采用画轴这一图画形象,将画轴从页面的左上角向右下角延伸,并在画轴上依次搭配着不同报道故事的相关图片,使得通版上呈现的“寻迹五彩丰收”主题里的5个古村落故事也像是一幅展开的画卷在页面上徐徐道来,让内容在视觉上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增强版面吸引力的同时,也让读者有了更加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读起来颇有一气呵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