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沙晚报》大型手绘四连版长卷《地标里的湖湘抗战》
抗战烽火“同框”今日繁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30
9月3日,《长沙晚报》携手湖南省内其他13个市州党报,推出长达1.56米的大型手绘四连版长卷《地标里的湖湘抗战》,长卷一经推出便引发强烈关注与各方点赞。而其背后的策划、执行、传播等却非易事。
“画”说历史:一次化硬为软的创新尝试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报道主题对于媒体人来说既是“必答题”,也是同题竞争。如何让厚重历史“活”起来,让主流叙事“潮”起来?如何通过内容的轻量化尤其是“化硬为软”来让年轻读者也喜闻乐见并自动分享?
4月15日,报社领导亲自挂帅牵头编委召集小范围采编团队“头脑风暴”,好点子纷纷涌现;21日的第二次碰头会上,有人建议“既然是重大节点,干脆玩票大的”,最后达成“小切口+可视化+新形态”的共识,以“画”说历史的方式,聚焦湖南地域范围内的抗战地标,立足于“历史与当下的深度链接”进行手绘,并不局限于常规版型,采用四连版的超常规形态。
在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时,《长沙晚报》曾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湖湘党史人物红色绘本”。虽为手绘的“牛刀初试”,却赢得好评如潮。团队成员认为,既然本报有手绘优势,就不能浪费,而要充分“张扬”。
此后,团队不断调整、优化方案,同时利用网络广泛收集资料、借阅专业图书做功课。7月初,各项工作骤然提速,并利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市州报分会正式发起各市州党报联动。明确以“烽火记忆”与“时代新篇”为经纬,精心选取分处于各市州的17处代表性抗战地标,通过灵动细腻的手绘笔触,将地标的昔日烽火场景与今日繁华盛景“同框呈现”。
内容共创:一次市州联动的大合唱
好点子充其量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把独家创意“变现”?是由自己的采编团队来“独唱”,还是联手市州媒体一起共创?
我们的选择是争取市州党报联动,这样既能节约采访“成本”,也能形成省域范围内的“大合唱”。
7月初,在获得各市州媒体积极响应之后,《长沙晚报》随即“共享”了策划方案,并拿出文字稿及视频产品范本,明确稿件执行标准,交由各市州党报选定当地抗战地标,并安排主力记者对照标准采写稿件、拍摄视频素材。
8月初,各市州媒体的内容陆续汇集。《长沙晚报》的美编团队此时早已构思好版面主视觉、整体呈现框架及拟突出重点等细节,尤其是明确严控版面图文比以确保“手绘优先、文字为辅”,并拿出了草样。其后,《长沙晚报》的编辑团队把统一风格后的文字与视频发给各市州报审核、确认。
8月中旬,整个长卷产品初见雏形,总体轮廓被巧妙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形态,象征对和平的向往与珍视。版面上既庄重肃穆地处理了历史纪念碑、雕像、战壕等当年抗战元素,又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高铁、超算中心、矮寨大桥等新地标,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完美融合,让厚重的抗战主题报道变得可亲、可感,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增强传播的亲和力。
在即将出清样之前,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篇提纲挈领、激情四射的文字来统领,整个特刊似乎没有灵魂,于是在很短时间内,我们就写出了800多字的卷首语《有一种硬气叫湖南》,全文情绪饱满、铿锵有力、气势如虹,为四连版长卷画龙点睛。
互动分享:一次火爆“出圈”的立体传播
优质的内容也需借助多元化、可互动的传播手段,才能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9月3日一早,14家市州党报同步在报纸端与移动端推出这一特刊及互动长卷H5《地标里的湖湘抗战!有一种硬气叫湖南!》,各市州党报工作者及读者则在朋友圈争相转发,一时间形成强大的传播矩阵。报道成功跨越媒体圈层,吸引了包括抗日烈士后代、社区工作者、高校师生等在内的用户群体广泛关注,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借助于二维码、H5等融合技术,长卷特刊打破了传统报纸的静态呈现方式,拓展了报纸的内容边界,为受众带来了丰富多元的互动体验,实现了从“可读”到“可视可听可感”的升级。
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由各市州记者实地探访抗战地标拍摄的短视频,聆听相关讲述,目睹抗战遗址现状和城市新貌,仿佛进行了一场“云游”抗战地标的深度体验。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有产品“出圈”的欣慰,也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要建立紧密互动渠道,安排专人统筹协调。各市州党报的初期来稿质量与风格参差不齐,沟通成本较高,更带来时效压力。解决之道在于明确专人在工作微信群里动态统筹,督促执行清晰统一的标准,通过反复磨合形成“一盘棋”合力,并保证质量与风格的一致。
要始终保持敬畏,做到严谨、细心又耐心。抗战报道涉及大量历史事实,导向不能有丝毫偏差。准确严谨是底线也是红线,不容半点闪失。编辑团队除了通过多方查阅权威史料、交叉验证来自我把关,还邀请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及湖南师范大学抗战史研究专家进行“双重”把关。
要坚持内容为王,也要创新表达。但凡重大主题报道,内容当然至为重要,但传播率的提高还得仰仗于创新形式出精品,以新意、互动、情绪等打破地域与年龄边界,把产品的影响力覆盖到更多的读者与用户,达到既有满满正能量,也收获“泼天的流量”。
(作者梁瑞平系长沙晚报社编委,贺黎黎系长沙晚报社报纸编辑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