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化竞争力实现“价值升维”

作者:杨晓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机制、传播路径与功能定位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山西经济日报社以内容深耕力、专业人才力、在地公信力三大核心优势为支点,通过跨媒介叙事转译、人才制度创新、信任资本转化,在政务连接、文化传承、社会治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行业提供了“价值升维”的实证范式。

  内容深耕力:叙事优势的跨媒介转化

  技术赋能易得,价值引领难求。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实践表明,纸媒的深度叙事能力可有效转化为融合传播的战略资产,其核心在于叙事逻辑的创造性转译。

  2022年起,该报社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组织团队深入山西20多个传统村落,推出18集系列纪录片,累计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正能量传播案例”。以《赤桥村》为例,当镜头掠过村头古槐时,解说词并未停留于物象描述,而是赋予其“三千年守望者”的意象:“年轮记载战争与和平的更迭,根系连接古今生命的延续;滋养了赤桥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成长,见证了几千年来赤桥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种从自然物象到文化符号的升华,源于纸媒记者长期训练的深度观察与逻辑构建素养,体现其特有的历史纵深感、人文洞察力和对文明基因的深度解读能力。

  在岳家寨驻村期间,团队发现村民守护族谱、修筑石屋、坚守山区的故事远超预期素材价值,果断打破单集策划框架,将纪录片拆分为《传承》《脊梁》《坚守》三集。这种结构化叙事能力使纪录片超越简单记录,升华为文明传承的现代对话。三集纪录片上线后引发广泛共鸣,显著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

  专业人才力:融合转型的核心资产

  专业人才是媒体融合的第一资源。有业内调研显示,制约媒体深度融合的首要障碍并非技术缺口,而是兼具专业素养与数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作为创刊40年的纸媒,山西经济日报社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新闻工作团队,其长期淬炼而成的专业思维逻辑和操作方式正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资产。

  在传统村落纪录片拍摄中,团队严格执行源于纸媒的“三维验证”工作机制:首先,通过调阅《山西古建筑》等典籍进行史料实证;其次,邀请古建专家研讨完成学术论证;最后,通过实地拍摄实现现场印证。严谨的专业求证流程保障了纪录片的精良品质,使其屡获殊荣,彰显了专业操作的价值。

  面对直播和视频制作的技术短板,该报社并未选择外聘团队,而是选择“内生型融合”路径,组建老中青混编团队:老记者负责历史脉络梳理和文化深度解读;中年记者承担策划调度;年轻记者主导无人机航拍、VR全景拍摄等新技术应用。在拍摄芳岱村明清院落群时,老记者发现门墩石雕的“鹿鹤同春”纹样,青年团队立即运用3D扫描建模,并在纪录片中嵌入AR复原动画,使消逝的彩绘重现生机。通过机制创新破解人才瓶颈,该报社多个媒体融合项目创作团队中10年以上经验者占比达70%,远超行业均值,老中青混编队伍成为转型的核心引擎。

  此外,创新实施“双轨能力认证”体系,要求文字记者通过视听语言考核,摄影记者完成深度报道写作培训,实现“采写编评摄”全技能覆盖。

  在地公信力:连接赋能的信任基石

  公信力是传统纸媒最深厚的战略资源。调查显示,传统纸媒机构信任指数显著高于商业平台,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差距更为显著。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创新在于,将这种信任资本转化为“政务—文化—民生”三维连接器,并通过场景重构转化为服务效能。

  该报社融媒体中心代运营了山西省内多个政务新媒体平台,创新构建“政府授权×媒体公信力×技术赋能”三位一体服务架构。同时,与今日头条等多个商业平台合作开设“群众帮办”类栏目,联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此举彰显了纸媒在多元利益协调中的不可替代性,形成了“媒体唤醒—政府响应—民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这种“议题设置—问题解决—价值循环”的模式,使纸媒从信息中介进化为社区治理枢纽。依托在地公信力和专业服务的有效连接,该报社实现了从传播渠道向价值引擎的跃升。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专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村落纪录片创作中,该报社的评价标准从流量指标转向“文化传承力+社会治理力+经济带动力”三维综合效益。这一机制促使多个被拍摄的村落获得旅游投资、实现游客增长。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