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出版如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作者:周伟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作为新型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单一主体局限,通过制度化协作机制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该模式强调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与协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少儿出版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载体功能,以精品内容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要主动搭建连接家校社三方的桥梁,通过引导家庭阅读、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从实践层面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助力全社会育人合力的形成。

  与学校教育结构性嵌合

  少儿出版机构应主动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生态之中,主动对接国家教育政策,积极与学校课程体系相结合,开发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的优质读物。

  拓展教材内容。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核心,其教材内容、进度安排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这种规范化管理保障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性,但也存在局限:统一进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限的课堂时间制约知识拓展。此外,课后缺乏专业指导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对此,少儿出版机构可邀请教材编写团队参与选题策划,出版教材配套阅读丛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专业指导下延伸阅读、深化知识探究。“教材编写团队+出版团队”的合作模式既保证内容权威性,又实现课内外知识衔接。更重要的是,科学的阅读内容体系能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习惯,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定制化内容供给。少儿出版机构应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内容供给模式,分析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地域文化背景、认知发展水平等多维数据,构建动态化的用户画像,实现出版内容的定制化生产。这一过程需精准捕捉区域阅读偏好与认知轨迹,结合地域文化差异进行内容适配,打造特色精品丛书。例如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地方历史风貌,通过沉浸式场景激活青少年历史记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层面实践出版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这种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模式,展现了少儿出版在教育功能上的深度拓展。

  培育系统性阅读生态

  当前少儿主题出版实践存在儿童本位缺失的问题,未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如一些作品用大众主题出版思路“套”在少儿出版内容上,忽视其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导致主题表达成人化、教育功能机械化。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少儿出版机构应推出适合家庭共读的精品内容,培育家庭阅读氛围。

  分级亲子伴读体系。当下,少儿主题出版领域亟须深化分级阅读理念的实践应用,其核心在于建立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相匹配的内容供给体系。为此,应当构建“内容研发—阅读指导—互动反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内容供给端,可建立“0—3岁感知启蒙”“4—6岁认知拓展”“7—12岁思维培养”的三级内容矩阵,配套开发安全布书、AR互动绘本、思辨训练手册等差异化产品;在服务延伸端,可通过扫码获取专家导读、开发亲子伴读软件等数字化手段提高阅读体验,并借助线上读书社群和阅读打卡机制形成持续性阅读激励。这种系统性解决方案既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又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家庭阅读指导的便捷性和专业性,为构建高质量的少儿阅读生态提供了可行路径。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少儿出版机构应在内容精准供给和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实现突破,辅助家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创新阅读产品形态。部分少儿出版物存在直接移植成人读物叙事逻辑与产品形态的现象,往往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儿童呈现内容,缺乏对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的深入洞察。优质的少儿阅读产品,应当以儿童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儿童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发互动式绘本、AR科普专题等新型内容形态,更好地满足青少年日益多元的阅读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介入,传统静态文本正在向有声书、VR互动数字产品等形态拓展。例如,可开发“与玉兔月球车共探月背”“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马里亚纳海沟”等沉浸式场景,通过高互动、强体验的内容设计,有效激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与想象力。这类智能化、交互式体验感突出的产品,不仅代表着出版的未来趋势,也有力推动了少儿主题出版从单向灌输向多向互动转型,进而实现教育功能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升维。与此同时,内容建设仍需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教育目标融于故事、漫画、游戏等形式中,实现家校社教育的有机衔接与互补。

  深化教育资源的创新性联动

  少儿IP多元开发延伸产业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出版机构应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突破传统纸质文本的单一载体限制,构建多元化的全场景内容生态。具体而言,出版机构应着力深化与影视、文创、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一方面可通过优质IP的跨媒介开发,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动画电影、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可结合AR/VR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产品。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够拓展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更能构建“出版+影视+文创+科技”的立体化产业生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实践层面看,成功的跨界融合需要建立科学的IP运营机制和专业的内容转化团队,既要保持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又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从而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产品。

  打造“出版+研学”模式。在推动全民阅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出版机构亟须构建开放协同的内容传播体系。通过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出版业能够打造“内容出版+场景体验”的立体化教育模式。以历史主题出版为例,出版机构可与革命纪念馆合作开发系列红色读物,并配套设计“读绘本、访旧址、重走长征路”的研学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与革命历史的精神对话。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延伸了出版物的教育价值链条,更通过情境化教学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这种“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既拓展了优质内容的多维传播渠道,又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出版下沉服务社区教育。在推进全民阅读和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少儿出版机构可打造社区阅读品牌,选择阅读氛围浓厚的社区作为试点,通过配送主题书箱等方式将优质出版资源下沉至基层。这种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出版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阅读推广网络,通过定期举办亲子读书会、作家见面会等文化活动,有效延伸教育场景,培育良好的社区阅读文化,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提供实践样本,实现从单一阅读到多元体验的转变。少儿出版机构应当注重内容筛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书箱配置既符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与栽培。新时代少儿出版要以精品内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以更高站位把握方向,以更深情怀打磨内容,以更强创新拓展服务,让少儿出版真正成为连接家校社的文化纽带。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