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准爱情电影的“心跳”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4

  爱情电影是电影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观众获得情感共鸣和社交需求的重要载体。“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观众似乎正在逐渐远离爱情电影,这背后或许折射着深刻的时代变迁。”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跟着电影去恋爱”主题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的致辞成为全场焦点。

  论坛上,行业的多位导演、编剧、影评人共聚一堂,大家共同梳理国产爱情电影的演变脉络,探讨爱情电影在当下应该如何进行更好的创作和表达。毛羽也对爱情电影创作者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创作者自己要真诚地相信爱情;其次,应敢于触碰那些看似“平淡”却更具普遍性的现代情感焦虑;最后,以深刻的洞察和真挚的情感,在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揭示爱情电影的力量。

  逐步拓展创作边界

  论坛上,大家普遍认为,当下年轻观众进入了“情感祛魅”、更加关注自我的时代,爱情电影正在经历从“爱情神话”到“情感真实”的转向,新一代观众追求的是情感共鸣与开放性思考空间,而非标准答案或完美结局。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发布的《爱情片心动指数报告——从2015—2025“观众满意度调查”看国产爱情电影创作发展》从数据角度揭示了爱情电影的发展脉络。数据显示,2021—2025年这5年间的爱情影片满意度平均值为82.1分,其间90.3%的调查影片满意度超过80分,进入令人“满意”的“心动”区间,比2015—2020年数据有了显著提升。

  这些好评较高的影片中,有别具一格的《“骗骗”喜欢你》,聚焦爱与生命议题的《我们一起摇太阳》,聚焦女性话题及两性关系的《好东西》,具有浓厚市井烟火气和生活化浪漫的《爱情神话》……这充分表明,近年来成功的爱情电影突破了传统的“纯爱”叙事框架,和女性、家庭、青春等不同题材,以及喜剧、奇幻甚至动画等不同类型相融合,展现了“爱情+”创作的多样性,拓展了爱情片的创作边界。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青年影评人左衡观察到,随着电影类型融合的策略和趋势,也随着新浪潮以来作者电影观念的流行,爱情电影既与喜剧、历史、幻想、惊悚、恐怖、灾难、战争等类型相互借力发力、颠倒众生,也与文艺片、艺术片等非大众向的电影创作一起坐而论道,探讨人性心理,甚至人类社会的结构及解构。

  偏好真实叙事语法

  大家普遍认为,现如今的中国爱情电影早已不再局限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生活”的童话式叙事,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正是“新观众”与“新表达”之间的双向奔赴。

  制片人周子健观察到,中国爱情电影近年来的演变轨迹以及情感的转变技巧:从以前关注恋爱技巧到注重情感成长,从外在戏剧冲突到内在心理探索,从单一结局到多元的可能。

  “这一表达的背后,是新观众审美升级与创作新表达相互成就的结果。”周子健表示,“Z世代”观众成长于社交媒体时代,他们对于虚假的情感故事有着天然的免疫力;他们渴望的不再是爱情的幻象,而是真实的情感共鸣;不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开放式的思考空间。近年来爱情电影中普遍出现的“不强行圆满结局”倾向,正是对于这种需求的回应——爱情不再被描绘为生活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当前的爱情电影创作,大家普遍认为,创作者要扎根于民族的情感土壤,以时代为卷,以真情为笔,描绘出当代爱情多元而真实的样貌,创作出既感人至深,又能引发当代青年共鸣与思考的作品。

  导演、编剧于奥表示,今后的创作,需放下月老心态,不要刻画自己认为、想象当中的完美爱情是怎么样的。

  编剧、制片人饶雪漫提到,新一代年轻人活在“情感祛魅”的时代,他们不是不再相信爱情,而是需要更复杂、更真实的叙事语法。电影创作者要以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进行爱情电影的创作。

  左衡则表示,优质爱情电影的创作需要具备4点条件:创作者自身要发自内心地对爱情抱有信心,甚至信仰才好;添加能和每个人生命体验发生关联的真实细节;为虚构的人物负责,让观众在沉浸在剧情的爱情中;让艺术思维和电影语言实现很好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