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归队》主演解读老山东角色:
普通人的不凡信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4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的项目,同时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归队》播出后收获了良好口碑。这部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的电视剧带领观众再次踏入那个满含热血与信仰的烽火年代。
“作为《归队》中鲁长山(人称老山东)的扮演者,我想真心实意地和大家聊聊这部让我内心深受触动的作品。”该剧领衔主演胡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时说道,这是他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抗战题材剧本类型,独特性可见一斑。
独特视角讲述动人故事
以往的抗战题材剧集,多侧重于宏大叙事,着力展现大规模战役的磅礴气势。而《归队》则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将镜头聚焦于一支抗联小队。在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的宏大背景下,这支小队遭遇日军包围而被打散,从排长鲁长山(胡军饰),到小队成员汤德远(李乃文饰)、田小贵(陈靖可饰)、兰花儿(袁姗姗饰)、高云虎(任彬饰)、万福庆(宋家腾饰),6个人一同踏上了艰难的“归队”征程。“就是这样一群平凡人,在归队途中上演的故事,却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贴近生活,这是《归队》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胡军说道。
胡军表示,当初刚拿到剧本时就被它深深吸引——这并非一部常规的抗战题材剧集,它聚焦14年抗战历史,却跳出了宏大叙事的框架,把镜头对准了像老山东这样的小人物。
这种以小切口展现抗战历史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得以从普通抗联战士的视角出发,真切感受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坚韧,深刻体会他们在绝境中始终未曾动摇的信仰与信念。
在归队的过程中,为了生存,老山东曾在马粪中寻找玉米粒、高粱粒果腹;面对参帮内部的复杂矛盾,他能沉着应对、识破阴谋;对战友更是关怀备至,如同父亲般照顾着每一个人,将队伍里的成员都视作自己的孩子。
“只要我老山东还有一口气,一个一个都把你们找回来,让你们归队”“只要打不死,咱就打不散”——这两句台词,生动诠释了鲁长山的执着与担当,也让这个角色更具感染力,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三大特质塑造丰满人物
《归队》不只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部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作品,它让观众看到东北抗联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与抗争,感受到他们的热血与信仰。
对胡军而言,老山东这个角色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他,“复杂”“执着”“可爱”再贴切不过——说他“复杂”,是因为在归队的千难万险中,他必须学会见招拆招:面对土匪,要懂得灵活周旋;遇到东北军将领,得想办法争取武器支持;碰到绿林好汉老驴子(倪大红饰),还要说服他3个各有本事的儿子加入抗联。但他的“复杂”背后,是一颗单纯且坚定的心,始终怀揣着革命信念与抗联精神不断前行。
“执着”更是老山东刻在骨子里的特质。剧中,有人彷徨犹豫,甚至有人叛变投敌,可他从没想过放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日本人赶出白山黑水。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执着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而“可爱”,则体现在老山东对团队成员的态度上。他把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既当爹又当妈,用不同的方式呵护着大家,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最真挚、最朴实的关怀。
潜心创作解析精品密码
胡军告诉记者,该剧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诠释角色,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拍戏前,杨靖宇将军的后人为他们开展专题讲座,历史学家也详细讲述了抗联的历史背景与战士们的真实故事,大家将那些珍贵的细节一一记录了下来。
“就像剧中老山东在马粪里找玉米粒、高粱粒的戏份,正是源于当年抗联战士的真实经历。我们将这些细节融入剧情,只为更贴近历史、还原真实。”胡军说,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拍戏时,双脚冻得像白薯一样蜷缩起来,还得穿着复刻的旧鞋;偶尔,也会像当年的战士们一样,抓起雪来解渴。但即便如此,和当年抗联战士所承受的苦难相比,这些经历根本不值一提。
结束采访时,胡军说,拍摄过程中他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感动。这份感动,源于沉浸在角色中时,一点点体会到抗联战士曾承受的苦难;也源于看到祖国壮丽山河后,更深刻地明白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