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微纪录片《村超人物志》——

看见万千乡村迈向振兴的缩影

作者:夏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4

  洪灾过后,绿茵重生。2025年夏天,贵州榕江迎来“村超”赛事的盛大重启。这座黔东南小城在经历6月的特大洪水后,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完成清淤复场、设施重建与赛事回归,创造了令全国观众为之惊讶的“榕江速度”。当终场哨声与璀璨烟花一同在榕江夜空绽放,不仅标志着2025年“村超”赛事的圆满落幕,更续写了中国乡村体育IP的热血新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深度参与、全程记录,构建起“赛事直播+村超人物志+燃爆短视频”的立体传播矩阵。其中,7集微纪录片《村超人物志》通过跟拍、纪录、访谈等形式,勾勒出榕江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贵州篇章中展现的新风采,完成了一次从事件报道到人文深描、从体育传播到文化认同的升华,为中国乡村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叙事范式。

  从镜头里看见人间烟火

  《村超人物志》首先是一部榕江风物志。镜头穿越欢呼鼎沸的球场,深入街巷阡陌,将榕江最本真的风土人情呈现在世界面前。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赖蕾和她的织娘们,以一针一线复苏千年侗绣,更以18米巨幅侗绣书写灾后重建的信念和对“手艺进家,妈妈回家”的期待;“西瓜妹”熊竹青在赛场内外助销榕江村民种植的百香果,让农产品借着“村超”流量飞出大山。微纪录片细腻呈现了卷粉、牛瘪等地方美食,侗族刺绣等非遗元素,以及那些由村民亲手设计的“村超牛”吉祥物和蜡染“战袍”。它不仅让观众看见一片球场,更让人读懂一座城池——榕江的物产、文化、人情,借由人物故事的脉络生动“出圈”,完成从“被看见”到“被记住”的跨越。

  与此同时,《村超人物志》更是一部榕江人物志。它记录了灾难中挺立的脊梁、平凡中闪耀的人性之光。“草根球王”董永恒回忆起今年洪灾后迅速救灾重建的过程,言语中满是对这片与自己命运紧紧相连的球场的深情;熊竹青回忆起自己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分发免费西瓜,直言“我们榕江的热情就是一道菜”。非职业演员、非脚本叙事,却构筑起榕江人群像最坚实的底色,“灵魂解说”杨兵、“足球爸爸”吴东胜、“逐梦少年”陈德艺……片中人物身份各异、年龄悬殊,却共享同样的精神内核——坚韧、乐观、奉献与热爱。正是这些具象而微小的个体叙事,汇聚成“村超”超越体育的精神江河,让中国乡村的生动面貌变得可触可感。

  基于人物和风物的双重维度,《村超人物志》有利于切实推动榕江区域的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其中出现的非遗产品、地方美食、乡村景点,将为榕江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村超”发起人之一杨兵所言,“‘村超’不能简单定义为一个足球赛事,更是农文旅体商融合的大型活动”,《村超人物志》以其精准的文化定位和传播热度,将“村超”IP从一场赛事延伸为一个可持续的经济生态,成为推动黔东南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媒介引擎。

  于平凡处引发全民共情

  如果说风物与人物是《村超人物志》的血肉,那么情感与精神则是其跳动的脉搏。纪录片自播出以来,持续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之所以这样,根源在于它成功捕捉并呈现了平凡人物身上不平凡的精神光芒,实现了真实生活与情感诉求的深度对接。

  首先,纪录片的情感内核根植于极致的真实与平民视角。片中摒弃了宏大的叙事和刻意的煽情,将镜头对准了真实的个体:36岁仍率队拼搏并最终夺冠的“卷粉王”董永恒、为乡村孩子奔走募鞋的“足球爸爸”吴东胜、在洪灾后积极参与重建的普通村民……他们身上的汗水、泪水、笑容和期盼,皆源于生活本身,未经雕饰,却因此充满了粗粝而动人的力量。这种真实所带来的可信度和亲和力,瞬间消解了观众与屏幕的距离感,使人们不仅是在观看别人的故事,更仿佛在照见自己身边人的身影,乃至自身的梦想与坚持。

  其次,该片精准地呼应了时代集体心理与情感需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渴望真诚、致敬平凡、珍视团结。《村超人物志》所呈现的,正是普通人在遭遇自然灾害后,凭借热爱、信念与互助精神,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历程,这一幕幕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升华为一种“于困境中重生”的集体精神象征。它回应了大众对“韧性生活”的普遍渴望,为面对各自人生挑战的观众提供了深厚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动力。

  最后,纪录片成功构建了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桥梁。片中,老中青三代人的足球梦想完成动人接力:从吴东胜、杨兵等人的坚守与开拓,到董永恒、刘光翔等人的中年奋进,再到陈德艺等少年球员的炽热追梦,形成了一幅关于文化传承、事业接力与希望延续的完整图景。长者看到欣慰,中年看到责任,少年看到未来。它有效地激发了家庭成员的共同话题,促成代际间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因此,《村超人物志》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赛事纪录,成为一部承载国民情感、凝聚社会共识的文艺作品。无论是炊烟袅袅的院落、人声鼎沸的市集,还是灾后重建的现场……没有刻意渲染,不需要任何修饰,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真实,被热爱和坚持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能量密度,润物无声地滋润着观众们的心灵。

  在传播中推动乡村振兴

  从媒体传播维度审视,央视频此次对“村超”的全程赋能,凸显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创新突破。央视频始终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前瞻布局、创新策划,于2025年“村超”开赛之初,便策划了相关活动,整合资源、构建多平台联动传播矩阵,全方位赋能赛事。直播结束后,更以《村超人物志》为抓手,实现“小切口、大主题”的叙事升维。其内容创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摒弃宏大空洞的口号,回归真实、细腻、温暖的人物故事,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成功“破圈”。与此同时,央视频联动多元社会力量,构建“媒体搭台、企业助力、乡村受益”的共赢模式,为灾区重建注入实质资源,彰显了国家级平台整合资源、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强大能力。

  可以说,央视频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创新的表达方式,将“村超”从一个区域体育现象提升为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案例。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参与创造了历史——用镜头见证了一座小城的重生,用故事传递了一种精神的胜利,用传播助推了一条发展路径的成型。因此,微纪录片《村超人物志》是总台央视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印证了“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媒体使命。

  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所强调的:“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村超”及其衍生传播内容正是这一方向的生动注脚。它让我们看到,真正有生命力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真诚的对话;不是流量的堆砌,而是人心的共鸣。透过《村超人物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榕江的故事,更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迈向振兴的缩影——坚韧、温暖、充满希望。

  (作者系央视频《村超人物志》节目视频团队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