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

技术服务主打定制化、轻量化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2

  在AI技术深度融入各行业的当下,出版业正站在“内容数字化”向“AI智能化”跨越的关键节点,面临从内容生产、版权保护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与重构挑战。如何精准弥合AI技术需求与出版行业实际发展的适配差距,筑牢全产业链版权安全防线,帮助资源有限的中小出版机构跨越AI转型门槛,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而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赋能,正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腾讯云传媒出版技术总监张宇明,探寻腾讯云作为技术方,如何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轻量化服务与生态化布局,为出版业破解转型痛点、激活内容价值,以及其如何从技术实践层面,为出版行业探索“AI智能化”发展路径提供可落地方案。

  破局技术适配难题 定制化方案让AI落地

  当前,出版机构对AI赋能内容生产(选题策划、智能校对)与运营(精准营销、用户运营)抱有高度期待。

  出版行业沉淀的海量优质知识内容,让业内普遍希望通过AI大模型激活存量资源,实现快速应用。但实际尝试中,通用AI大模型在知识准确性、内容完整性、应用便捷性上难以达到“生产可用”“运营有效”标准,核心矛盾在于技术使用未结合出版行业特性进行专项适配。

  针对这一痛点,腾讯云依托自身在大模型技术与工具研发方面的积累,打造了面向出版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张宇明向记者介绍,腾讯云基于腾讯业务与技术体系,提炼OCR识别、文档拆分与解析等最优模型能力,应用于海量书本内容解析,搭建垂类专业知识库;拆解出版生产环节的专业工具需求,通过智能体编排将复杂生产流程拆分为不同流水线,调用多类AI模型协同处理,最终统一输出可用成果;凭借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对接海量插件服务,整合优质智能体资源,为出版业提供专业知识解析、问答与服务,真正让AI技术贴合行业实际需求。

  筑牢安全屏障 守护内容资产

  随着AIGC技术的普及,出版业全产业链的版权保护需求愈发迫切。腾讯云从内容确权、数据保护、生态合作三大维度,为出版机构构建全流程版权安全体系,化解AIGC时代的版权确权、侵权追踪难题。

  “在内容确权与存证上,我们推出‘一书一码’全流程版权保护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内容发布即上链,全流程可追溯,能快速定位版权内容泄露点,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张宇明表示,在数据加密与保护方面,腾讯云可以提供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智能体平台服务,通过动态密钥、数字版权管理、数字指纹等技术,筑牢边界防护、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多重屏障,避免数据内容流失;在生态与商业化合作层面,腾讯云拟为出版业构建统一数据交易空间,推动版权内容通过正规平台实现交易,促进优质知识内容转化为专业垂类知识库与高质量数据集,实现版权价值的正向传递与商业变现。

  在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腾讯云的角色不仅是技术工具提供者,更是串联行业上下游的生态链接者。通过提供基础算力、模型调用及智能体平台服务,筑牢生态技术底座;同时依托腾讯生态沉淀的内容运营经验,帮助出版机构搭建自有营销体系,并推动产业协同,如与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共建联盟,借助微信、电商、小程序等生态资源,打通“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促进资源、知识与能力高效流动。

  降低建设门槛 赋能出版业AI转型

  “成本高、人才缺”是中小出版机构AI转型的主要障碍,而推动“内容数字化+AI智能化”融合,更需要联动上下游资源构建协同生态。对此,腾讯云从降低转型门槛、搭建合作生态两方面入手,为出版业提供支持。

  对于中小出版机构普遍面临的AI转型难题,腾讯云从技术落地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出了全链路轻量化、低门槛的产品服务体系,帮助其以最小投入开启AI应用。

  张宇明介绍道,在基础算力支撑上,腾讯云的高性能应用服务(HAI)可提供最小单元的算力节点,支持AI模型一键部署,能够满足出版机构在AI会话、内容写作、创意作画等基础场景的使用需求,无需投入大量资金搭建专属算力架构;在应用工具供给上,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TCADP)开放免费体验权限,中小出版机构无需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仅需支付模型调用的基础费用,就能直接使用平台上已构建的多类型智能体应用,快速搭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引擎;此外,针对出版行业的特定场景,腾讯云还开发了专属智能体工具套装,覆盖内容生产、内容营销、知识交互等五大核心方向,实现“快速开通、即开即用”,进一步降低了中小出版机构的AI技术使用门槛。

  谈及未来AI对出版业的影响,张宇明表示,行业将从“书籍售卖+数字内容提供”全面转向“专业知识服务+智能交互”模式,知识服务场景将延伸至社交平台、AI原生应用平台,内容会拆解为更垂直的知识索引与关联图谱。

  对此,腾讯云已提前布局:构建内容处理、拆解、输出的完整技术体系,助力出版机构转化存量内容为结构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与学术机构、出版机构合作,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为出版业转型提供支撑,以技术为桥,推动行业迈向更智能、高效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