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北日报》策划《胜利》特刊
一曲燕赵壮歌 一种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河北日报》推出24个版的《胜利》特刊,全景呈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燕赵儿女同仇敌忾、浴血抗敌的壮阔画卷。这份特刊不仅是对河北抗战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也在新闻表达和创新设计上进行了多重探索。
构建河北抗战的“三维史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今年新闻报道中的重大主题。为了做好相关报道工作,河北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由总编辑亲自挂帅,协调精干力量组成谋划组,于今年初开始进行精心策划,特别是对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这天如何将报道推向高潮、做出气势进行了充分讨论。最终,我们确定推出以“胜利”为主题的24个版特刊,全景式展现河北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坚强堡垒”作用。
作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河北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之前的抗战报道常见于零散的英雄故事或战役回顾。而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背景下,我们试图对河北大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进行系统性梳理,因此在对24个版进行设计布局时,兼顾广度和深度,结合事件与根源,最终划分为“烈火丰碑”“英雄赞歌”“力量之源”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分解为8个更具体的主题,构建出一个河北抗战的“三维史册”。
“烈火丰碑”板块聚焦军事斗争,是对抗战最直接的呈现。但它不是简单罗列战役,而是深入剖析了河北战场的战略地位和战术特点。从平原游击到浴血太行,从冀东暴动到百团大战,从地道战到地雷战……带领读者看到河北军民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抗日斗争的。
“英雄赞歌”板块聚焦人物个体,让历史更加真实可感。这一板块没有局限于知名英雄,而是以典型人物为线索,既有左权、马本斋等指挥员的多谋善战,也有平山团、狼牙山五壮士等普通士兵的英勇无畏;既有“麻雀战”英雄李殿冰、“爆炸专家”李混子等民兵的顽强抗敌,也有王二小、白求恩等后方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奉献牺牲,这种多层次的人物安排,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壮阔画卷。
“力量之源”板块则聚焦历史启示,提升特刊的思想深度。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从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使报道超越了简单历史回顾,升华为对胜利根源的深度思考,意在追寻伟大胜利背后的关键所在,揭示抗战精神的力量源泉。
这样的三维构建,让特刊主题突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评价是“首次对河北抗战的系统性梳理”,为大众了解河北抗战提供了权威而全面的读本。
用具象化表达解读宏大叙事
抗战胜利80周年,如何让这段历史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是一大难点。因此,我们在特刊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具象化表达”的原则,要求在宏观叙事中选取微观视角,要有具体故事、新闻现场和现实观照,避免史料的简单堆砌。
由于特刊每个版主稿都聚焦一个中观层面主题,因此具体的故事成为嫁接点与面的桥梁。每篇稿件以故事作为支撑,将历史概况融于故事之中。
例如,《纵身一跃壮山河》分别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鸡蛋坨五勇士、挂云山六壮士三个群体在与敌人殊死搏斗后,最后跳崖慷慨赴死的故事。《鱼水情深蓄伟力》中通过冀中大运粮、高街鞋、捐铜钱等故事,展现根据地群众倾尽所有支持八路军抗战。稿件既有对抗战全局的把握,也注重细节的挖掘。一封家书、一件武器、一次战术创新,这些微观元素成为读者进入宏大历史的切入点,读来亲切朴实、生动感人,增强了“悦”读性。
特刊稿件通过故事实现可读性,但每个版的标题是整版的“眼睛”,直接凸显思想主题,如何更好地具象化表达成为关键。经过精心提炼,特刊将每个版统一为七字标题。“同仇敌忾御外侮”“挺进敌后刃出鞘”“冀东暴动风雷吼”……这些对仗工整、铿锵有力的标题,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和气势,单独来看是版面主题的凝练,连起来读则仿佛一首讲述抗战史的长诗。
七字句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的形式,具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编辑团队巧妙运用这一传统语言形式,为抗战报道注入了文化底蕴。每个七字标题既概括了版面核心内容,又传递了强烈的情感力量,达到了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效果。
将地域性元素融入版面设计
《胜利》特刊的版面设计也独具匠心。翻开 24个版面,底部连贯的木刻版画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些以晋察冀时期木刻艺术为灵感的设计,将历史照片通过版画形式呈现,使整个特刊宛如一部恢宏的抗战连环画。
这一设计,源于策划之初策划会提出的“版面设计要运用地域性元素”的要求。特刊版面要使用具有河北特点并与抗战有关的文化符号,凸显大主题下的河北特色。因此,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采用的木刻版画形式,进入特刊设计团队视野。我们巧妙挖掘这一历史细节,用当时的艺术形式表现当时的历史,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版画连续性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有效引导读者一页页翻阅,在视觉流动中感受历史的连贯性。当最后将24个版面铺展开来,一幅完整的抗战图景便呈现眼前,这种视觉冲击力是单幅图片无法比拟的。
此外,《河北日报》还特邀河北作家、百岁老人徐光耀为特刊题写刊名。作为《小兵张嘎》的作者,徐老本身就是连接抗战历史与当代读者的文化符号。他的墨宝不仅为特刊增添了独特价值,更象征着历史见证者对后人的嘱托。
通过精心策划、深度挖掘和匠心设计,《胜利》特刊就像穿越时空的一曲燕赵壮歌,超越新闻的即时性,在我们心中久久回响。
(作者系河北日报社深度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