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AI黄谣”一点颜色看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2

  话题“被AI造黄谣女运动员发声”近日冲上热搜榜,引发广泛关注。《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通过“AI换脸”“AI脱衣”等方式造“黄谣”的情况已不是个例。

  相比于制作、传播之易,“AI黄谣”应对起来却不易。先说维权。受害者维权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不说,还可能面临证据易销毁(如加密聊天群内容)、取证困难等难题。此次被AI造黄谣的女运动员勇敢发声,警方也已立案。但还有多少沉默的受害者、多少无奈放弃维权的受害者,我们不得而知。再说打击。“AI黄谣”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且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想要对上下游实现精准打击,难度不小。加之,现在很多“AI黄谣”还在境外平台大量传播,一些网站的服务器也在国外,无疑也增加了监管与执法难度。

  怎么办?抓痛点、抓重点。对受害者来说,阻断有害内容传播,降低维权成本是当务之急。对此,在强化依法打击的同时,可通过技术手段加大对“AI黄谣”内容的监测、溯源和拦截力度,传播平台及时下架侵权内容、处理有关账号主体,社会层面可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证据存证、司法协助等维权援助。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明确“AI黄谣”的定义、制作、传播、平台的责任划分,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惩戒震慑。从制售、传播的“源头”入手,通过制度设计、监管力量倒逼电商平台、传播平台、AI技术企业等共同遏制AI技术滥用。

  (9月10日 《广州日报》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