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绿色的火焰》讲述抗战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故事——
行走半个中国,追忆“文化抗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2
作家张庆国新作《绿色的火焰》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文化人如何存留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全景式展现了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伟力与文化担当。近日,该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和昆明同步进行首发。
《绿色的火焰》出自穆旦《春》中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抗争精神。作家跨越15省寻访,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
“凡是写到的地方我必须到达。”提笔创作前,张庆国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门槛”。为了创作这部非虚构作品,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和该书责编田宏林的帮助下,对现居昆明的抗战史专家齐春风进行采访,此外还购买30多本人物传记,用半年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下足了功夫。
张庆国的走访从卢沟桥、宛平城开始,这里是七七事变的起始点。此后他开车去天津,接着去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南昌、吉安等地,“到达了将要写到的所有地方之后,我才开始写作”。
这段创作采风经历,让张庆国写下共15万字的调查日记,整理出50万字的现场录音采访文字。“我长途跋涉,行走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到达所有文中将会写到的事件现场。看到实物,即使是已经变化的现场,对我的写作也很重要。站在那个位置,我的内心会有触动,捕捉这种情感并寻找更好的表达,是写好本书的关键。”
《绿色的火焰》以极强的现场感,引发《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的共鸣。“这部作品中一直有‘我’的存在,这是‘我’亲见亲闻的,‘我’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绿色的火焰》让历史获得了现场感,让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具有了温度,让遥远的回望变成亲见亲闻。历史与现实发生了联结,成了活着的历史。”
创作《绿色的火焰》对张庆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荣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前辈们致敬的过程。比如书中写到钱穆,他到了昆明以后跑到郊县的一个寺庙里面住着,写下了《国史大纲》。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它写出中国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在国家危机的时候激励了一代青年。据说10万青年人因此投身抗日,保卫国家。在写作中,我学习到了文化在人类最危急的时候如何存在和延续,在先辈的身上感受到了文人的使命感、责任心。”
“作品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的坚固,而在于核心价值的感召力,文明在绝境中自我更新,文化在苦难中传承发展,是历史给予的最宝贵馈赠。”《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说,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更提供了新的认知。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续,炮火连天,人类的文化活动仍然存在。有人在战壕里写作,有人在炸塌的剧场唱歌。任何时刻,人类的文化活动都不会终止,后人应该追溯这些伟大的经历。”张庆国在《绿色的火焰》的跋中写下这段话,既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也来自记录历史的责任——正是这份信念,推动他完成了《绿色的火焰》。
韩敬群感慨道:“文化之星月长明,民族之精神不死。而中华历史之中,还有许多重大事件、英雄人物,有待我们去书写和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