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越合拍纪录片《南溪河畔Ⅱ》:
命运共同体叙事实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正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交互模式,纪录片成为构建跨国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2025年正值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五洲传播中心与越南军队广播电视中心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南溪河畔Ⅱ》在两国主流媒体同步首播。这不仅是一次媒体合作的技术性突破,更是国际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共同叙事、从政治话语转向情感联结的范式转型。
纪录片聚焦1969—1975年间,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救治5432名越南伤病员的真实历史,同时展现新时代中越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成果。作为交互传播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典范,该片通过创新叙事策略与技术赋能,将尘封的历史转化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实践,为国际视听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构建交互传播机制
《南溪河畔Ⅱ》突破了传统外宣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了多层次交互传播机制,其核心在于创作主体、技术应用与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
中越团队历时5年联合策划摄制,在文案创作和技术标准上进行深度磨合,共同深入挖掘历史档案,遍访当事人、亲历者以及他们的后代与传承人,通过他们的深情讲述,回顾历史,感受今天,展望未来。
在制作过程中,中方执行导演亲赴河内,每日将拍摄内容翻译成越南语,并与越方团队反复沟通拍摄细节,实现了从“让世界认识中国”到“中国与世界共同叙事”的范式转变。这一过程成功解决了前作《南溪河畔》因越方军方支持不足导致的素材缺失问题,本次中方主动联合越南国防频道,获得军方高层支持,挖掘出了更丰富的双边故事。
创作团队运用AI修复与动态影像技术,对越南第三国家档案馆、战争遗迹博物馆的珍贵史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将越南前高级干部阮文芝青年时代在南溪山医院的黑白照片转化为动态影像,使历史人物“活”起来;将南溪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排队争相献血的照片加工上色并赋予动态效果,增强情感冲击力。技术手段不仅修复了历史影像,更重构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使50年前的跨国医疗救援故事获得当代生命力。
激活国家集体记忆
《南溪河畔Ⅱ》通过物证挖掘、口述历史与代际传承,将个体创伤记忆升华为国家集体记忆,构建情感共同体。
该片聚焦具象化的历史物证,如越南E医院退休职工范光第珍藏的输液架、手电筒等老物件,越南E医院原副院长阮剑捐赠的“越医”工作服,以及南溪山医院护士于淑惠6次献血的经历等。据统计,中国医护人员8年间为越南伤员无偿献血近78万毫升。南溪山医院总共救治了119批5432名来自越南的伤病员,使他们得以恢复健康,有的重返前方继续战斗,有的与家人团聚,其中许多人后来又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这些物质性与身体性符号成为记忆载体,使抽象的历史情谊具象化。
可以看到,所有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都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既有时空连接,也有血脉连接,还有亲情连接,更有当下共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双向奔赴。两国的当事人、亲历者、后代、接班人等众多人物,经过创作者精密安排,被结构成有序交织的关系,创造跨越50年的对话。这样就使得故事在推进中,“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传承行动。片中,阮文芝动情地表示:“记忆刻骨铭心,越是远离,越是思念,历历在目。”个体情感成为连接国家记忆的纽带。
该片播出后,越南民众在社交平台发起“寻找南溪山记忆”的话题,促使民间收藏的历史物件进入公共视野。而纪录片衍生的线下交流活动,如中越共建跨境医疗机制、北仑河大桥生命通道等现实项目,使影像内容转化为民生实践,实现“从故事传播”到“行动共建”的跨越。这种交互记忆模式,让集体记忆从历史回溯延伸至现实行动,形成“记忆—实践”闭环。
《南溪河畔Ⅱ》通过交互传播机制激活集体记忆,将医疗援越史转化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在叙事层面,以双边视角平衡取代单向宣传,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情感层面,以创伤记忆符号凝聚跨代际认同,使“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具象化;在行动层面,以医疗合作衍生项目促成政策协同,实现从文化产品到制度安排的转化。这给“一带一路”视听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即优先选择民生领域作为叙事锚点,通过技术修复激活历史档案,最终促成从“故事传播”到“行动共建”的跨越。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