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华有好戏》围绕中国节日打造戏曲文化IP——
不看“好戏”,怎知“春色如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0
星河耿耿,鹊影依依。8月29日,河北广播电视台《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以戏曲为舟、爱情为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划出了一道璀璨的文化涟漪。王珮瑜、韩再芬、王红丽、刘秀荣、许荷英等15位梅花奖获得者携手青年演员、戏迷票友,倾情演绎京剧、昆曲、越剧共13个剧种的经典名段。这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深情回眸与创新诠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5家央媒及25家省级媒体同步拉流直播。截至9月4日,节目全网总传播量突破7亿次,#戏曲里的中式浪漫#等14个话题登上抖音、快手全国热榜。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节是全球华人的乡愁。《中华有好戏》以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使艺术创新表达,让薪火代代相传,在戏韵乡情中展现家国情怀。
戏曲大码头,古韵有“新声”
作为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河北拥有36个剧种,剧种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可是,《中华有好戏》并不是《河北有好戏》,“我们始终致力于搭建全国性的戏曲展示平台,让不同地域的戏曲文化都能在《中华有好戏》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总导演王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被熟知。针对许多艺术价值高但受众范围相对较窄的小剧种,节目主动挖掘其特色,通过精心编排让这些小剧种走进大众视野。”
可以看到,《中华有好戏》中既有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剧种,也有台州乱弹、上党梆子这类极具特色、承载非遗文化的相对小众的剧种在舞台上精彩亮相,共同展现全国戏曲的多元魅力。
此举也获得了戏曲名家们的认可。京剧名家王珮瑜在节目中盛赞河北是“戏曲的大码头”,黄梅戏名家韩再芬也感慨“河北搭建了平台,把各剧种汇聚起来,成就了一台大戏”。
“梨园薪火代代传”是当前戏曲发展的主要命题。《中华有好戏》注重发掘戏曲领域的年轻力量,通过设置青年演员表演、与名家同台合作等环节,为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成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孵化平台。
在七夕特别节目中,韩再芬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绎黄梅戏《牛郎织女》,以醇美唱腔与创新编排,赋予经典爱情故事当代审美表达;王珮瑜携“瑜音社”的孩童共演《定军山》,童声与老生唱腔交织,传递“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许多青年演员通过节目获得了更多曝光机会,也在与前辈的交流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艺,成为戏曲传承的‘新鲜血液’。”王琳说。
当然,戏曲文化的生命力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为此,《中华有好戏》积极邀请戏迷票友、大学生戏曲社团成员、戏曲娃娃登台表演,让普通群众从观众变为参与者。
在七夕特别节目中,评剧新派传人刘秀荣带领全国40个“刘巧儿评剧社”票友演绎《刘巧儿》,展现戏曲在民间的蓬勃生命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高校戏曲社团代表联袂献唱红色经典现代京剧,以清澈声线演绎家国情怀;更有5岁萌娃以奶声奶气的唱腔和灵动身段,为戏曲注入新的希望。
梨园现绝技,传统“潮”起来
王珮瑜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喜欢京剧,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戏曲文化如何在当下挖掘和展现生命力?通过执导《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王琳也有了一些小体会。
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拥抱网络。最近,你可有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刷到过王珮瑜的“京剧版绕口令”、青年越剧演员李云霄的跨界表演《在水一方》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中的精彩片段。“戏曲要想被更多人看见,就必须主动‘走进’网络平台,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让戏曲‘热’起来、‘潮’起来。”王琳说,节目发布的短视频或聚焦“知识点”,或突出“高光瞬间”,符合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进一步扩大了戏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其次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口,让观众看到戏曲的好、戏曲的美、戏曲的魅力。此次《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推出的情景演绎《梨园绝技》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轮番上演惊人绝艺。广西桂剧青年演员王培以“三跌四出”展现生行《打棍出箱》的惊险身手;上海京剧院武旦陈艺心将跷功与刀术结合,演绎旦行绝活《锔大缸》的刚柔并济;扬剧女花脸徐梦雪则以“三起三落”的椅子功凸显净行气魄;台州乱弹丑行鲍陈热的《活捉三郎》“纸片人”绝技更是令观众惊叹连连。在王琳看来,这些绝活彰显了戏曲艺术的“无技不惊人”,即使是不了解戏曲的观众,也能被直观的绝活冲击,进而打开进入戏曲世界的大门。
最后一个“小秘诀”就是融合创新,让戏曲贴近大众、融入当下,与诗歌、音乐、舞蹈交织呈现。王琳特别提到了七夕特别节目中,李云霄将越剧念白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在水一方》。她将越剧念白的婉约与流行歌曲、《诗经》融合,既保留了越剧婉转细腻的韵味,又融入了年轻观众熟悉的流行元素,兼具经典底蕴与青春活力,让年轻群体在熟悉的音乐风格中感受传统戏曲魅力,该段表演在新媒体端也持续引爆话题。
IP再延展,文旅“活戏台”
其实,七夕特别节目是《中华有好戏》的第二次亮相。5月时,《中华有好戏》就曾推出端午特别节目。未来,还将推出中秋、元宵等特别节目。“以戏曲为媒介、以节日为锚点”,打造戏曲文化IP才是《中华有好戏》的最终版图。
既然要打造戏曲文化IP,那就不像制作单档节目那么简单,只关注当下节目内容的精彩呈现、在有限时长内满足观众对这一期节目的观赏需求即可,而是需要长远规划和系统性思考。
对此,王琳的体会是,打造IP必须构建统一的文化内核,将传统节日与戏曲深度融合的理念贯穿全年节目,让观众形成清晰的文化认知,这样才能让品牌的文化属性深入人心。
比如,端午特别节目以“端午”为明线,聚焦“爱国”核心,有端午民间经典传说的多剧种《白蛇传》演绎,还有向屈原致敬的原创节目《端午吟·屈原》;七夕特别节目紧扣“爱情”主题,通过多剧种的经典爱情唱段共同诠释浪漫深情,如越剧《梁祝》、黄梅戏《天仙配》等;目前正在筹备的中秋特别节目以“团圆”为主题,计划策划几种戏曲中的“团圆”进行创新呈现。
更进一步看,《中华有好戏》在打造IP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拓展“戏曲+”的外延,与文旅产业进一步深度合作,以戏曲MV中的“美丽河北场景活化”为突破口,将河北文旅资源与戏曲艺术深度绑定,实现“戏曲为文旅赋魂、文旅为戏曲搭台”的双向赋能,同时围绕这一核心拓展多元联动路径,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标语在戏韵中落地生根。
王琳介绍,在端午特别节目和七夕特别节目中,节目精心挑选河北具有文化底蕴与景观特色的景点,让戏曲故事与实景场景相互呼应、彼此成就,打破传统戏曲舞台的局限,让文旅场景成为“活的戏台”。比如越剧MV《梦回红楼》,特意选址正定荣国府——作为87版《红楼梦》的取景地,这里本身承载着观众对“大观园”的诗意想象,而越剧《红楼梦》又是流传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瑰宝,宝黛情缘由柔美唱腔演绎,搭配荣国府的古建群落、朱楼黛瓦,戏曲中的情感与场景中的意境完美融合;再如昆曲MV《游园惊梦》,选择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拍摄地,“百戏之祖”昆曲的婉转唱腔与避暑山庄的亭台水榭、园林风月相映成趣,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经典唱词,与山庄中实景春色相互印证。
“观众在戏曲漫游中,可以直观体会河北的文化底蕴和大美风光。”王琳认为,当戏曲产业化发展和河北文旅发展能够双向奔赴、双向赋能时,良性的生态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水袖翩跹处,声腔婉转时,梨园雅韵在佳节良辰中深情回响,中华文脉于传承创新间华彩绽放。《中华有好戏》的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