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特刊《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
红色记忆在新时代赓续深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王大阔
《吉林日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中,策划了6期《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特刊。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天,《吉林日报》推出《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特刊第四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阅读后发现,这些稿件无论是在选题策划、稿件采写,还是在版面设计方面,都亮点十足。
在这一期报道中,《吉林日报》记者采访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之孙、“红色故事宣讲员”马继志,几十年如一日为英烈树碑立传的“红色守护者”、吉林省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金春燮,28年来工作在文博战线的“老兵”、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为抗战老兵等“立传”的吉林省通化市老干部“红色传承”宣讲团团长孙艳华,长春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欣欣等5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最大的特点是记者不堆砌材料,而是通过深入采访见人、见事、见时代。
“在编辑特刊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投入工作。”《吉林日报》要闻编辑室编辑王大阔介绍说,在记者采写的稿件的字里行间,是专家学者、抗联后代在新时代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编辑他们的稿件,又将自己带回到14年浴血奋战的抗战岁月,再次被抗联将士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王大阔说,他更期待通过这些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14年艰苦卓绝奋争的不易,让忠诚、坚韧、无畏的东北抗联精神永远激励人心、凝聚力量。
“为更好地展现吉林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荣光,我们在版面设计上以渐变的古铜色作为基调,通过‘毛笔墨痕+水墨肌理+手撕边缘’构建历史厚重感。”在谈到版面设计理念时,《吉林日报》美术部美术编辑张蕊向记者介绍,在部门主任张振洪的指导下,她和部门的杨倩、杨慧、王卉蕾一起研究方案。画面主体中,“浓重一笔”具象化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突出杨靖宇等英雄雕塑群像,画面底部以水墨肌理的效果,展现东北抗联战士奋勇作战的光辉身影,艺术感十足,这种立体与平面的交融,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选题策划的纵深化、叙事视角的微观化、版面设计的沉浸化、传播形态的融合化,《吉林日报》策划的《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特刊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可传的时代强音。通过主题先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创新的传播思维,打破了主题报道模式化、单一化的习惯,以新闻的时新性克服报道陈旧化、同质化的困扰,让老题材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