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

出版匠心铸就历史的时代回响

作者:吴向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8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刻因其特殊意义而永远闪耀。中共七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更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一书,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现实的思考。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需求,促使我们在策划图书选题时,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连接历史与当下、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主题。

  从1935年至1948年的13年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讲好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中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辉穿透时空隧道照进现实,是作为一名出版人的执着追求。

  与丁晓平老师的结缘,是我们的梦想得以实现的关键。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他正在创作一本关于中共七大的专著,我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丁晓平深厚的党史功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使他能够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生动的历史叙述完美结合。

  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我们被他对中共七大的独到见解和创作热情所打动,而他也认可我们对党史大众化传播的理念,最终在众多竞争出版社中,我们获得了这一宝贵的出版权。

  出版价值的考量是我们决定全力投入这一项目的根本原因。在评估这一选题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它在非虚构历史写作中的学术价值,更看到了它对当代读者的现实意义。

  中共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大会所体现的“团结、胜利”的核心命题,对今天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组织与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中共七大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团结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团队的情感投入也是推动这一项目的重要动力。从省宣到集团,从社长、总编辑到责任编辑,大家都对这一主题注入了特殊的感情。我们视这次出版工作为一次职业行为,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情,为后续的编辑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一场追求卓越的自我挑战

  严谨性是我们编辑工作的首要原则。《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是非虚构历史著作,真实性、准确性是基石。

  为确保内容的学术严谨性,我们组建了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领衔的审读团队,对书稿中的每一处史实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在涉及历史评价和人物定位等敏感问题上,我们反复核对原始档案和权威文献,确保表述准确无误。例如,在关于论述毛泽东思想确立过程的部分,我们对照了中共七大原始会议记录和近年解密的档案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我们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秉持“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理念,对书中所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进行了全方位核查。为确认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情况,我们翻阅了《延安时期中央党校》《走进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等著作,还专门请教了研究延安革命历史的专家。这种近乎苛刻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全书没有一处“可能”或“大概”的模糊表述。

  叙述的艺术打磨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我们与作者丁晓平反复沟通,共同删减过度学术化或过度感性的表述,甚至为哪一个词更贴切、对事件的描述详还是略争论到深夜。场景再现、人物特写、对话还原,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论述,在本书中全部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故事,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现场的思想碰撞。

  视觉呈现的创新增添了作品的魅力。作品采用双封面设计,庄重大气,护封背面创设的中共七大代表合影,是我们呈现给读者的惊喜。在本书的首发式现场,陈云同志女儿陈伟华对着照片找到了父亲的身影,异常开心。

  同时,为增强阅读体验,我们从众多珍贵历史图片中,精选出对应各章主题的毛泽东手迹和照片设计篇章页。在版式设计上,采用“历史叙述”与“历史文献”双栏对照的方式,既保持了历史叙述的连贯性,又方便读者查阅或理解其背景。

  多轮审校机制确保了成书质量。我们建立了包含五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整体审读、专业校对、史实核对、逻辑校验和语言润色。特别是在涉及敏感历史问题时,我们在重大选题备案之外,还增加了专家审读环节,确保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全书累计修改达20余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成就了一部经得起推敲的精品力作。

  一次党史写作的“破圈”之旅

  叙事方式的革新是本书最显著的特点。与传统的党史著作不同,本书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写作思路,以“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这一核心问题贯穿始终,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来展开论述。这种写法打破了党史写作的常规模式,使严肃的历史议题变得亲切可感。

  例如,在讲述中共七大代表产生过程时,书中通过各地代表如何克服艰难险阻赴延安参会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党内民主的实质。而在讲述党风运动时,通过讲述杨国宇、孙毅等人的故事,让人们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发扬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的法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悟。

  多角度呈现使本书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本书抓住中共七大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叙事维度,全方位解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那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战、外交、社会各领域的成功探索、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生动立体地揭示了“为了胜利,必须团结;只要团结,就能胜利”这一革命事业成功的真谛。这种天花板式的顶层叙事视角,书写出一部关于中共七大的全景式“史诗”。

  读者反馈的热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图书2025年5月上市后,我们收到了大量读者反馈,其中既有党史研究者,也有普通职场人士。一位来自深圳的企业高管说:“原来党史可以这样写!书中关于七大如何凝聚共识的讲述,对我们公司正在推进的组织变革极具启发。”这种跨越专业界限的反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破圈”效果。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本书还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阅读心得,形成了自发传播的热潮。

  编辑出版《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的过程,对我们整个团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填补了中共七大研究大众化传播的空白,更在于它展现了历史智慧如何穿越时空,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中共七大所彰显的团结艺术和胜利之道,正是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需要重温的宝贵经验。我们相信,当历史照进现实,它所散发的光芒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而能够成为这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正是我们出版工作的最高价值所在。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编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