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领出版业向“以数为本”转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8
全球出版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推动传统出版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双重变革。
第九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近日在河南郑州举办,聚焦“如何构建出版数智新生态”这一核心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观察到,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与智能出版等成为专家热议焦点,为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重构出版价值体系
数字出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增长乏力困境,期待广大出版人能够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董毅敏提到,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支撑”,也需要内容建设的“软实力”,更需要行业同仁协同发力。
《法国书业周刊》前总编辑法布里斯·皮奥认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已走过25年,如今进入新旧模式共存阶段。在他看来,全球数字出版呈现平台化趋势,自主出版持续增长,有声读物成为数字销售主力。“书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从静态的书籍转向更流动的‘书气’,涵盖在线阅读、音频、订阅媒体等新形态。”
出版业正从传统的“以书为本”的经验模式,全面转向“以数为本”“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平台化、资产化、场景化运营。这是中信出版集团首席专家乔卫兵的观点,在他看来,在这几大趋势中,出版数据资产化与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成为未来核心增长点。
他表示,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演进,更是出版价值体系的重构——出版业将逐步成为资产运营平台、数字权益中枢、金融化文化生态的关键参与者。
AI重塑出版全流程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AI正深刻改变出版业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表示,AIGC正推动内容创作从“大脑构思+手工操作”转向“人类构思+机器生成”。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明认为,生成式AI全面渗透内容生产流程,多模态融合与跨媒介传播成为主流,人工智能驱动业务流程高效化和协同化,内容智能分发和内容营销精准化、创新化,垂直大模型与知识服务深度结合成为新趋势。
刘长明预测,AI加速出版创新会构建人机协同智能出版新范式,推动内容生产的数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以及平台生态的建设。
“我们要更好地运用机器的模型,要用不同的战略来进行AI内容的使用。”加拿大数字内容服务公司De Marque公司创始人、总裁马克·布泰呼吁行业合作,构建出版商、图书馆、学校、作者等多方参与的开放生态,以降低开发与运营成本。
出版业步入智能化新时代
AI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推进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向智能出版产业转型,成为行业共识。
司晓认为,可信、可控、普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关键点。腾讯正与出版社合作,通过引入权威知识、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共建可信模型。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严桂忠分享了该集团在数智化方面的实践:在内容端,以AI重构创作逻辑,赋予出版表达新的活力。旗下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全AI绘画的图书,减少了人工成本。在平台端,构建全栈赋能体系,打通数智化堵点。在教育端,推动AI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等。
但严桂忠也坦言,当前多数出版单位仍缺乏既懂内容又懂营销与技术的新型编辑人才。未来集团将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开放合作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在组织与人才转型上,尝试打破传统管理的层级壁垒,推行扁平化+模块化架构,组建业技融合团队,提升组织敏捷性与协同效率。
出版业正在经历由技术、用户与价值认知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从“以书为本”到“以数为本”,从“内容行业”到“资产运营”,智能出版新生态已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