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拓展生命宽度

作者:綦德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平常日子,有本书在身边陪伴,随手一翻,心里就像一棵禾苗得到了雨露的滋润一样,心情顿时便会愉悦。时日久之,自然体会到,有时候身边可以没有朋友陪伴,但不能没有书籍陪伴。

  我小时候开始读书没有功利性,纯属一种消遣,或者说是看热闹。最先看的是一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连环画),属于《西游记》的一个章节《三打白骨精》,当时我被孙悟空一身千变万化的绝技所折服。后来,开始读各类小说。我第一本读完的长篇小说是《林海雪原》,杨子荣的机智、栾平的奸诈、座山雕的狡猾都深深刻在脑子里。当时的感觉,读书真好,能知道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应该说,那个时候对于古今读书的有些名言一知半解,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等,自己读着,似懂非懂,却相信:读书肯定是一件好事!

  后来,随着人生坐标的移动变化,我读书的选择目标才与工作有了关联。在村里当教师时,读过一些教育类书籍,像《小学教师必读》;当公社通讯报道员时,读过一些新闻报道类书籍,如《怎样写新闻报道》《怎样当记者》等。1983年5月,我考入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后参加高教自学考试时,读了不少大学教科书,譬如,《国民经济管理概论》《自然科学概论》《普通逻辑》等;90年代初,我来到市广播电视局工作,着重读了《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等书籍。这些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手头上的工作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促进作用。

  当然,这期间读的也不全是与工作有关的图书,小说等文艺类书籍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些年,我对现代文学刊物格外青睐,《当代》《十月》《小说选刊》《萌芽》等是必不可少的读物。同时,我见缝插针地挤时间读了一些中外古典名著以及《朝花夕拾》《女神》《老人与海》《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十日谈》《高老头》等。我体会到,这些经典作品内容精深,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的道理,对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书读的日子总是弥漫着阵阵墨香。我读着书,总算成全了自己的写作爱好。尽管自己没有什么惊世大作问世,但时常有一些新闻稿和文学类的“豆腐块”见诸报端,有的作品登上了权威媒体,有的作品获了奖。个人也获得了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窃喜之余,也算是自己的一点慰藉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经常揣摩这句话,说的是健康书籍就是良药。实际生活中我何尝没有这样的体会?不少微“疾”都是它治愈的。有时,自己昏昏沉沉、寂寞无聊,便随手翻开一本书过目,接下来不知不觉就有了精神头。有时,懒惰的坏习俗侵袭着神经,写作不愿动手。还是翻开一本励志书读着,一页、两页,很快惰性不见了,也就有了写作激情。虽说谈不上“下笔如有神”,但是,还是有灵感驱动的。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翻开那本心理方面的书: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读着、思考着,便会释然。是啊,人居世间,哪有事事都如意的时候?“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句单向意愿的祝福罢了。

  书如良药,可增人寿?当下可能是个无解题。

  不过,我还是坚信:努力读书,不一定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会拓展生命的宽度。